今年「漢光40號演習」實兵操演在「凱米」颱風侵襲下提前結束,參演部隊迅速依照國防部命令,立即轉換任務,協助各地方政府遂行災害防救工作。颱風雖然為各地帶來淹水、土石崩落、農損等災情,但國軍官兵主動投入救災,協助災民撤離,發揮大愛無私的精神,令國人印象深刻,也見證官兵在平日扎實訓練下展現的堅強戰力。
國軍於漢光演習實兵演練期間,遭遇「凱米」颱風侵臺,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指示國軍部隊,並授權各作戰區指揮官,如果單一縣市發生一般災害,即採演習及災害救援任務併行方式執行;災害地區超過兩個縣市,造成人員傷亡或立即威脅,部隊須全力投入救災,作戰區亦終止演習,立即轉換協助地方災害救援任務;而若本外島發生重大災害,危害程度超過兩個作戰區時,統裁部將宣布演習終止或暫停,全面投入災害救援。
國軍部隊協助地方政府救災,是根據《災害防救法》第35條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及中央災害防救業務主管機關,無法因應災害處理時,得申請國軍支援。」條文中亦明定,一旦發生重大災害時,國軍應主動協助災害防救。國防部得依災害防救需要,運用應召之後備軍人支援災害防救。而申請國軍支援或國軍主動協助救災之程序、預置兵力及派遣、指揮調度、協調聯絡、教育訓練、救災出勤時限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國防部會同內政部定之。
國軍除了平日勤訓精練,厚植戰力,守護國家安全,捍衛民主自由之外,根據政府法令規定,更肩負應對國家遭逢天災時的救災任務。過去多次颱風侵襲,常因為龐大雨量或強烈風力,為臺灣山區與平地造成許多大小不等程度傷害,「凱米」颱風是今年夏天第一個登陸臺灣的強烈颱風,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無不謹慎以對。
強颱侵襲之時,國軍正逢年度軍事演習,部隊早已集結人力、物力,準備投入操演。當颱風肆虐,國軍本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民胞物與胸懷,參演部隊與各項裝備立刻在上級命令下,由作戰演習任務,快速轉換為防災救災任務。剛剛進入作戰演習的部隊,能夠如此迅速地進行任務轉換,凸顯國軍部隊平日訓練確實,與指揮機制因應情勢轉變的彈性,也驗證國軍不僅能妥善面對外在威脅的挑戰,更能即時拯救受災民眾於水火。
面對隨時可能遭遇的各種大小災害,國軍調派部隊兵力,協助害防救的任務,都是在不影響國軍戰備,不干擾國軍指揮體系,在支援能力範圍之下進行的任務。而如果災難損害程度極大,國軍常備部隊兵力無法滿足災害防救任務時,國防部將會運用教育召集應召的後備軍人,迅速編成救災部隊,納入各作戰區指揮調度,協助常備部隊來進行災害防救任務。
國軍協助災害防救,在法令上有嚴格的規定。國軍在災害潛勢地區先期完成預置兵力的救災應變部隊,應該在受命後10分鐘內,出發執行救災任務;後續部隊在受命完成整備後,也必須立即出發;各作戰區則應統籌地區三軍部隊投入救災任務,由作戰區指揮官指派專人負責指揮及管制。
國軍快速投入救災任務,是因為國軍部隊平日早已針對災害防救任務,與各階段軍事教育及部隊訓練的災害防救課程,結合戰備任務、各項兵棋推演及實兵演練,執行扎實的實作訓練。這就是為何一旦遭逢災害,需各方協助之際,國軍可以即刻救援的原因。
如此敏捷的任務轉換,皆歸功於國軍部隊平時即依據國防部政策,訂定妥善的災害防救計畫,因而可以妥適區分國軍協助災害防救作戰區及救災責任分區,與跨區增援事宜,並且完成指定作戰區及救災責任分區救災應變部隊、任務及配賦裝備事宜,及早規劃建立國軍協助災害防救之指揮體系及資源管理系統。
國軍部隊協助地方政府因應重大災害的救災任務,除了平日任務規劃與計畫擬定外,更會經常督導作戰區及救災責任分區,切實依計畫實施演練。國軍各作戰區及救災責任分區,也早已根據各災害潛勢地區特性及災害類別,結合政府機關災害防救專責單位提供的資訊,完成兵要調查及預判災情蒐報研析,先期完成救災情報整備。
「凡事豫則立」!當「凱米」颱風來襲,演習部隊迅速轉換,因應風災帶來的災情,值得肯定與嘉許。質言之,救災與演習,均需要針對可能的災害情況,不斷推演與模擬,並根據各種想定,完成各項準備。「凱米」颱風雖然帶來不少災情,卻也讓國人見證,國軍部隊秉持「救災視同作戰」精神,能夠快速投入救災,在在顯示不論應敵或救災,全體官兵不僅是捍衛國家的勁旅,更是保護人民的仁義之師。
任務迅速轉換 見證國軍精實戰力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