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失智 多一些社交活動
(記者彭米樂/新竹報導) 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資訊,全球平均每三秒就會有一人罹患失智症。國家衛生研究院博士後研究員曾才騰表示,預防失智症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與人的互動;此外,在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裡,對患者的照顧很重要,但對照顧者的心理建設,更是不能輕忽。
曾才騰指出,目前失智症藥物只能延緩病情,無法治癒。人在60歲記憶力會開始衰退,失智症早期症狀也是出現遺忘的症狀,因此失智症初期容易被誤以為是正常的老化;所以還是需要醫生檢查,才能判定是不是失智症。
造成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年齡、高血壓、憂鬱等。醫學研究指出,若家族裡有人在60歲前就患有失智症,通常表示帶有些基因突變,容易有早發型失智症。如果頭部出血過,神經有損傷,老了也比較容易有失智症狀。研究也發現,憂鬱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比率也較高。造成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就是年齡;若伴隨著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文明病,也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此外多參與社交活動的人得失智症的風險也較低。因此以醫學角度,都會鼓勵大家運動、多動腦、多點社交活動。
曾才騰說,失智症早期除了記億力的問題之外,還可能會不記得自己身在何處,或方向感不好、語言表達出現障礙,慢慢的與人越來越疏離,原本會的技能也漸漸變得不熟練。接下來會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如情緒不穩定,容易走失,以及忘了關火、忘了怎麼看紅綠燈等。再嚴重一點,居家行為上會無法自主,如需要人餵食、洗澡、穿衣服、上完廁所要人擦屁股等,因此會為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
曾才騰的奶奶也是失智症患者,當時他感受到父親對奶奶的擔心,也知道失智症患者的記憶會越來越少,所以就在奶奶還能自理、還能記得身邊的人時,就帶著父親從南投到台北看奶奶,希望父親能完成孝道,不要有任何遺憾。「失智者內心會有很大的不安和恐懼,但是身為病患的親人,何嘗不是心理壓力大?」曾才騰從研究和親身的經歷中深深的體會,「一個被掏空的靈魂是很無助的;但在病患身邊陪伴的人更是我們要去關心和互動。」
獨居生活也是失智症好發的因素之一。德國現在很推崇兩代到三代同居的生活,增加人和人的互動,減少失智。曾才騰分享,他自己在太極門練功,看到這裡有各種年齡層的師兄姊,其中年紀較長者,不只是來這練氣功,還會學手語、唱歌、跳舞等,這也是動腦的形態。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2013年時帶領大家走入社區推動「良心時代運動」,也是增加人與人互動的正向做法。因此在太極門不但可使身心靈健康、還提供了預防失智的環境。
預防失智 多一些社交活動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