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系教授:生態保護與永續是基本倫理
森林系教授:生態保護與永續是基本倫理
(記者盧嘉樂/綜合報導)2022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2周年。由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台灣總會、世界之愛和平總會、太極門氣功養生學會、良心時代運動、WPN世界民報、GPDN等單位舉辦「2022年國際良心月暨響應聯合國『世界地球日』線上論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吳幸如長期擔任生態保育實務工作,以及政府、社會與原住民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分享在地原住民與都會民眾如何培養生態保護概念,並指出,使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保護與永續是人人應盡的基本倫理。
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副主席暨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致詞表示,今年的主題是「投資我們的星球」(Invest in Our Planet),因科技與心靈無法平衡,而加速對環境的破壞,種種跡象顯示,生物多樣性和生態防禦系統已然敲響警鐘,隱含著對地球萬物和永續發展目標的巨大危機,新冠病毒疫情暴露了人類脆弱的同時,也讓人們警醒:世界命運的轉捩點,就是全球世界公民的良心覺醒,並指出每個人透過每天生活中的自省、改過與行善,都將是一份改變世界的良善力量。
吳幸如表示,全球人類俯仰之間皆賴大地之母——地球的供養,使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保護與永續是基本倫理,也是人人應盡的責任。她分享,目前正在進行的一項科技部計畫研究主題正是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下,如何推動淺山農業社會參與野生動物棲地復育,在進行之前,須先針對淺山社區進行一系列的社會生態系統韌性(social-ecological system resilience)評估,韌性愈高,表示面對天災巨變的能力愈強,而評估項目中,多數與在地居民本身是否具備資源永續的觀念與行動力有關。
吳幸如表示,在地原住民與都會民眾皆應培養生態保護概念。她在河川上游易致災的生態敏感地區,藉由深度訪談與溝通以了解在地原住民部落如何進行崩坍地植被復育的傳統工法,一方面擇取原住民長期經驗,累積有助於防止土地繼續崩坍的育林植種,協助傳統育林學的實踐,一方面把結合現代西方科學與傳統知識的創新作法,分享給部落年輕一代,甚至推廣給社會大眾;她同時也研究如何使山區居民可以在不毀林的前提下,發展林下經濟與生態旅遊,以改善他們的生活。
另外,吳幸如提醒都會區的居民,除了進入山區遊憩時要落實無痕山林、不要成為破壞者外,也要尊重在地文化與慣習,在山下享用乾淨水資源及呼吸清新空氣的同時,更須對位於河川上游地區及森林圍繞的山林部落居民心懷感激,因為沒有他們在減少毀林並維護自然資源下產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即沒有這些自然資源可利用。
吳幸如表示,這幾年投入山區部落自然資源管理之研究、雖然擔任不同立場與背景者之間溝通協調的角色,十分勞神且費時費力,常感身心俱疲,屢屢想放棄,但從國際良心日中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的致詞中提到的「世界的命運掌握在每一位世界公民的手中,每一個人的良心是翻轉局勢的關鍵」,得到很大的鼓勵,「這是一條艱難、但是很有意義的道路」,她也願意效法洪博士的精神,「善用有限的時日為自己和世人積福累德,彼此團結合作,幫助自己,也幫助世界。」繼續在自然資源保育的工作中,扮演好政府、社會與在地社區間溝通的橋樑,更加積極進行協商與溝通,凝聚合作與資源永續的共識,讓地球生生不息。
地球只有一個,如何投資我們的星球?最好的方式就是世界公民的良心覺醒,透過良心的導引,付諸良善的行動,實踐愛與和平化解世界的危機,減緩疫情的擴散,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只要每個人從自己做起,發揮良心的能量,便能鼓舞他人,就會為地球的永續發展帶來一線生機,為我們爭取更多時間與空間,使地球恢復生命力,共創美麗星球。

吳幸如表示,願意效法太極門掌門人洪道子博士的精神,繼續在自然資源保育的工作中,扮演好政府、社會與在地社區間溝通的橋樑。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