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戰爭史即是一部軍事演進史,在追求超越對手的過程中不斷進步,歷史無數例證顯示,守成不變者,最終必將為知變之敵所敗。因此,由冷兵器、熱兵器、機械化、立體化,到今日人工智慧化的演進過程中,歷代軍事家絞盡腦汁研發各種新式武器,即在確保掌握戰場優勢與主動權;而因應武器進化,各種戰術作為也不斷推陳出新。在尖端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研究發展乃是決定戰場先機關鍵。
國軍教戰總則第17條「研究發展」述明,「保持現狀便是落伍,故研究發展,乃軍隊進步之動力。近代國防科技發展快速,戰爭形態與戰法亦隨之不斷變化,國軍應依任務、敵情與未來趨勢,對建軍備戰與用兵藝術,發揮集體智慧,持續研究發展,以期日新又新,精益求精,建立現代化國軍」。在敵情威脅嚴峻,兩岸軍力日趨失衡情況下,國軍更須力求發展創新不對稱戰力與戰術作為,打造有效遏阻敵人侵略野心的可恃戰力。
縱觀人類歷史,軍事家與戰略家無時不在鑽研破敵之道;如何尋找敵之弱點、發揮我之優勢,更是兵家強調之重點,舉凡武器裝備、戰術戰法、指揮管制、後勤支援、組織編裝、戰備訓練等,皆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亦為軍事研究發展之重點。戰爭決勝關鍵在人,創新研發亦在人,官兵具備發掘問題、勇於改變、尋求突破、發揮創意的思維能力,為軍事組織研究發展的基本要件,唯有堅持鼓勵創意、大膽嘗試、接受失敗的組織文化,軍事研究發展方能生根茁壯。
研究發展不能無中生有,亦不可天馬行空,須有堅實之知識基礎。首應前瞻威脅環境變化,次應了解敵軍特弱點,進而針對自身軍隊特性、組織編裝、作戰任務,發展最適用之武器裝備與戰術戰法。據此,各層級軍事教育班隊應培養官兵扎實之軍事職能,鼓勵其汲取軍事應用科學與科技新知,以建立學習型組織,形塑研究發展風氣,如此,不僅能集合眾人之力,發掘未來作戰需求,更可掌握時代脈動,提供科研部門建軍發展重點,準則研發單位部隊訓練、戰備整備與軍事準則精進方向。
基此,研究發展不僅在發明新事物,亦在創造新方法,讓舊事物發揮新功能。任何現代軍事科技的發明,皆須歷經科學理論、科技試驗、原型發展,及至定型量產的冗長程序,且並非所有項目都能如預期完成,故依據敵情威脅與任務需求,重新審視既有武器裝備功能,藉由局部改裝或組合運用,使其在戰場上發揮全新功能,可節約大量預算,且能節省寶貴的建軍備戰時間,快速滿足部隊作戰需求。
事實上,古今無數案例皆證明,創新軍事應用方法的重要性,遠高於發明新武器,某些出人意表的作為,甚至可發揮扭轉戰局的驚人效果。戰國時代,齊國遭燕國大敗,殘存莒城與即墨,淪亡已在旦夕,臨時被舉為即墨太守的田單,面對絕對優勢強敵,不僅以反間計令燕國陣前換將,更採火牛陣,於夜暗中衝向圍城燕軍,大敗之並乘勝追擊,最終光復所有失土,引為千古美談。
而全新發明之武器,亦須配合優越戰術戰法,方能盡顯其功效。英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突破壕溝戰僵局而發明戰車,卻未發揮左右戰局之效;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發展「閃擊戰」戰法,以戰車當機動打擊部隊主力,方成為主宰地面戰場之利刃。德將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以88公厘防空砲部署反戰車陣地,重創擁有優勢戰車的英軍部隊,亦為既有武器以新方法運用,締造重大戰果的極佳例證。
時至今日,從美軍在阿富汗戰場以騎馬特戰部隊協同空中打擊兵力,重創塔利班,到近日烏俄戰爭,雙方積極尋求武器裝備不對稱運用方法,顯示只要積極創新求變,即可讓軍事資源發揮截然不同的效果。烏俄戰爭帶給各國軍事計畫人員諸多啟示,除了無人機運用獲得重視,雙方發展反制手段的速度與靈活彈性,更再次證明「國防資源有限、軍事創意無窮」之至理。
孫子兵法云:「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追求改變是軍事上永遠不變的法則,縱觀古今,凡抱殘守缺、墨守成規者,必然以敗亡收場;面對武器科技、戰爭形態、敵情威脅快速變化的戰場,軍隊必須積極強化研究發展精神,以肆應未來作戰任務需求。借鑑歷史經驗教訓,國軍雖面對中共強大軍事威脅,但只要能發揮集體智慧,善用既有國防資源與國家優勢條件,追求建軍備戰與用兵藝術之創新,必能研發可有效遏阻與制敵之最佳良策。
國軍教戰總則第17條 研究發展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