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程欣語/新竹地區報導
台灣自2010年來外資淨流出10.6兆元,律師王健安在網路節目《全民公審》中指出,造成外資卻步的原因,就是台灣的稅制不透明,才使得投資風險無限大。
長年以來幫客戶解決稅務相關問題的律師王健安,很怕幫外資做風險報告的評估,原因是台灣稅制的不公開、不透明遠超乎想像。王健安舉例,有客戶做第三方支付,在台灣負責向買家收款,再把錢轉給賣家,並從中抽2%手續費。國稅局不懂第三方支付,認為錢從台灣匯出去,就叫「中華民國人民所得」,要扣繳20%的稅,結果客戶每做一筆就虧18%。導致在國外可行的第三方支付,在我國通常會被標註「台灣地區不適用」。
王健安表示,國稅局往往都是在遇到不瞭解的情況之下,「先課稅再說」,而不像國外是先將立法完善。台灣稅法的問題,除了部分因素是立法密度不足之外,財政部國稅局也很缺乏法律專業人才,課稅碰到問題時,習慣用自行訂定、未經立法程序的「解釋函令」去彌補;然而解釋函令寫得不清不楚,很多又只針對個案,有時甚至互相衝突,跟不上國際的腳步,難怪會間接導致外商降低投資台灣的意願。
資深會計師林光炫則引用2016年聯合國貿易發展會議的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在吸引外資的能力上,台灣佔210國中約200名左右,在亞洲只贏北韓。而經商環境報告則顯示,全球190個經濟體中,台灣從原來的11名退到15名,看似不錯,但曾與台灣並列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韓國、香港,各是2、4、5名,已遠遠超越台灣。林光炫說明,根據國發會的研究,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繳納稅捐,而當世界都在減稅之際,台灣居然逆向操作,年初時將營所稅從17%調高至20%。
稅災戶陳小姐是門禁安全系統方面的生產商,她分享稅災經驗指出:公司有三個幹部經常往返兩岸,兩岸都有支付相關薪資。去(2017)年對陳小姐公司開了2014年的補稅單,金額約20萬元,因國稅局認為這三位幹部薪資應完全由大陸方給付,恣意剔除台灣公司所給付近200萬的薪資,導致公司收入增加,因此被開補稅單。雖然陳小姐提供了匯進員工薪資戶的證明,還有扣繳憑單,但國稅局仍認不認列?本來不應繳的稅額,卻被迫協商繳了十幾萬元。陳小姐表示,財政部近四年來超徵了五千多億元,她質疑其中一定很多像她一樣是由國稅局「協商」來的。
王健安認為,「協商」在法律上叫做和解,一般是事實不明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但薪資所得是真實且清楚的,不應該以「協商」方式解決課稅問題。若國稅局碰到這類爭議,早就應該訂定辦法,例如應提出什麼樣的證明文件,才能讓幹部領台灣的薪資,可以讓公司扣除收入所得,都應白紙黑字或立法寫清楚。
王健安說日本、美國的稅法都厚厚一本,台灣的稅法卻超極薄,每一條都寫得很簡單,缺乏明確的標準。財政部長久以來的怠惰,一直無法確立標準,寧可開後門放任國稅局隨時用「協商」課稅,因此「哪有人敢投資台灣」!
稅務律師王健安表示:「協商」在法律上叫做和解,一般是事實不明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不應該以「協商」方式解決課稅問題,因此「哪有人敢投資台灣」。
資深會計師林光炫表示;曾與台灣並列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韓國、香港,已遠遠超越台灣。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是繳納稅捐,而當世界都在減稅之際,台灣年初時將營所稅從17%調高至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