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軍人忠貞氣節 堅定愛國信念
不久前,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分院,以違反《國家機密保護法》等罪嫌,偵結宣判涉入共諜案的主嫌劉姓退役空軍上校20年徒刑,並追繳不法所得;同案其他共犯,依涉案情節輕重,亦分別被判處數年至數月不等刑期。涉案嫌犯多年前遭對岸吸收後,因無法抵擋金錢誘惑,一再蓄意刺探、蒐集軍事相關機密,更夥同軍中舊識,圖謀擴大訊息來源,如今身陷囹圄,縱使悔不當初,已無力回天。

 曾經宣誓效忠國家、保護人民的軍人,本應恪守諾言,矢志不渝,卻在利慾薰心下,鋌而走險,令人不勝唏噓,不禁要問,何以至此?質言之,身為軍人,最重要的信仰與價值,就是效忠國家、服膺憲法、愛護人民,將自己的人生,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國家,升官發財,請走他路。

 愛國,從來不是虛無縹緲的名詞,而是必須力行實踐的動詞。簡而言之,愛國要從認同土地、認同人民、認同自己的責任做起,是真誠付出、無私奉獻的一種信念與心意。身為中華民國軍人,平日戮力戰備整備工作,一點一滴累積卓越的訓練成效,尤應謹記時時砥礪軍人武德、嚴守軍紀,傳揚「犧牲、團結、負責」之精神,以及堅定「國家、責任、榮譽」三大信念,陶鑄無私無我、犧牲奉獻的節操,「為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戰,為臺澎金馬百姓安全福祉而戰」,努力奮鬥,方不負國人的殷切託付。

 愛國不是空洞的口號,愛國之心並非一蹴可幾,必須是長期內化的思維。如果隨機詢問官兵,令其明確指出國軍愛國教育實施的形式,許多人或許無法立即回答。這是因為,國軍的愛國教育,是採取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作息及各式教育中,逐漸灌輸於每位官兵的心中。看似不著痕跡,實則多元且深刻。

 在軍校養成教育中,軍校生透過定期讀訓,了解從古至今的軍人,如何將士用命,抱定「只見一義,不見生死」決心,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在每一所軍事院校;先賢的名字,總是鐫刻於建築之上。校園裡每一條路,也都冠以先烈之名。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是每一位軍校生,永恆的典型;同時,亦透過通識教育中軍人武德的陶冶涵養,使每位現代化軍人,明曉自身責任之重大,以效法前賢為榮為傲,死而後已。

 對其他在職官兵而言,愛國信念的陶鑄,也是一種日常。每日的軍歌傳唱,點名集合參加升旗典禮,甚至是莒光園地課程及全民國防的教育時機,均為官兵學習認同土地、愛護國家與人民,最重視的薰陶化育。在軍隊的生活與訓練裡,官兵受命參與勤務及救災的行動,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當國家與人民需要我們時,軍人必定義無反顧,全力以赴。

 須知,忠貞氣節是國軍堅守的核心價值,不受任何時空環境影響。試問,沒有忠貞氣節的軍人,如何執干戈、衛社稷?當我們閱讀古往今來的歷史篇章,可以發現,愛國者終將名垂千古、彪炳史冊。民國44年,爆發一江山戰役,指揮官王生明將軍以愛國之心,死守蕞爾小島,捨身取義;林覺民烈士參加黃花岡之役前夕,寫給愛妻的信中表示,「遍地腥膻、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憑藉遠大的抱負,勇於就死,其死重於泰山,使社稷有望澈底改變,百姓黎民享有更好的生活,這是信念的執著與無悔。

 軍人是一份神聖的志業。百姓之所以尊敬軍人,在於軍人俯仰無愧、光明磊落,以武德修為驅策自我,進而明辨是非、誠信待人、勇毅決行、嚴以律己。因此,唯有秉持此一道德修養,確實做到「內無愧神明、外無慚清議」的境地,才能扮演稱職的現代軍人。

 中華民國的歷史,是用無數烈士的鮮血凝鑄而成。忠烈祠裡超過40萬為國犧牲忠魂,多數是年輕英靈。也就是說,那些為國家獻出生命的官兵,沒有一位是長命的英雄。烈士凋零,是因為他們胸懷著愛國赤忱,願以此生換取國家民族之長存不朽。

 在此譴責極少數出賣靈魂的軍人,背叛國家的行為令人痛心疾首。所幸,許許多多枕戈待旦的軍人同袍,始終心志堅定,從來不因外界誘惑,動搖愛國決心。他們矢志忠貞,為建立高素質、專業化勁旅努力不懈。國人普遍認同,無數以「達成保國衛民、維護和平使命」為榮的軍人,以無可取代的專業素養,贏得尊敬與信賴。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