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環細說打狗山的前世與今生 【特派黃富貴/高雄報導】高雄市都市發展局今(5號)在「登山35哈瑪星再生基地」舉行由李文環與蔡佩蓉共同著作的《打狗公園野望》新書發表會,會中作者李文環教授帶著讀者們進行新書導讀賞析,讓民眾藉由文字著作一同穿越歷史,盡攬高雄打狗山的前世與今生。在新書導讀後,作者李文環教授將帶領民眾走踏「打狗公園最初期的規劃範圍」,導覽解說從登山街35號出發經南禪寺講述千光路的歷史再到淨水池、大碉堡、量水器室、高雄花壇遺址、西國第一番碑等景點,再回到登山街35號享用哈瑪星20餘種巷弄文化美食「秋日哈瑪星的舌尖散步」。
作者李文環與貴賓合照 都發局王局長川表示,打狗山過去曾是航海人飲用水汲取地,也是軍事防禦場所及信仰崇拜的場域,在港市發展史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功成身退後被慎重地納入市街改正規劃為自然公園,可謂我國自然公園的濫觴,現因公園範圍擴大,更晉身為全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市府希望透過專書發表,為都市發展歷史留下重要見證。
鄭允貞介紹秋日哈瑪星舌尖散步 作者李文環副教授指出,書名中的「野望」,既是詩人視覺內斂的孤寂,也是瞭望外放的企圖,更為彰顯壽山這座與人互動密切的山,如何憑藉獨特、多層次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刻劃出公園與都市發展的綿密關係。同時在登山35再生基地展出的「認識打狗公園的X種方法」藝術展,邀請新生代藝術工作者,創作演繹打狗山多變面貌,也是市府推動興濱計畫,再現哈瑪星地區歷史場域的重要成果,展期至10月14日止。
哈瑪星美食文化薈萃 走一趟這山,發現隱藏著百年前由日本「公園之父」本多靜六所規畫與打造的全台第一座都會自然公園,曲折離奇。李文環教授說:「這是人文與自然交相演繹的一座山,也是紀錄百年高雄歷史發 展的一座公園。 」 打狗公園於1906年即由當時的鳳山廳長橫山虎次提出想法,在1908年的都市計畫中確定下來,同時開始執行打狗山造林、改善景觀。它是昔日高雄市境內最早的一座公園,不僅開啟都會公園的規劃執行,更翻轉了長久以來打狗山以採石伐木為主的開發文化。於是,這座山和往後的都市發展,休戚與共。1920年,打狗更名高雄,打狗山改稱高雄山。1923年,裕仁皇太子行啟高雄,高雄山再更名壽山,地方政府以「紀念」為由,開啟往後近二十年壽山紀念公園的修養工程,奠定壽山的自然培育和人文景觀。自日治末期至戰後戒嚴時期,縱然壽山被納入長期軍事管制,原打狗公園或後來的壽山公園依然發揮都市安全閥的作用,為壽山保有自然和人文的雙重遺產。無論是打狗公園或壽山公園,可為締造今日「文化壽山」的楔子。 《打狗公園野望》一書,結合了在地地理環境的探討與人文歷史的研究,一座擁有著多元特色的公園,多年來靜靜地座落在高雄壽山中,反映出了台灣多元的族群融合與精彩的歷史歲月,讓讀者得以藉由著作繼續深入挖掘出港都高雄的文化內涵,讓昔日的打狗文化歷史成為國人日常生活中滋養心靈的知性養分。
哈瑪星美食 負責「秋日哈瑪星的舌尖散步」的鄭允貞說:「食物/料理的結構,成為記憶的載體,記錄了時空背景、社會文化、歷史氛圍。肉圓攤因等待一桶水滿溢,等來一攤子的客人,碼頭工人、報關行、船務公司,由街角空地,隨著港口的興盛與衰退,觀光掘起,到騎樓,到五樓透天店面,都市發展史與攤商的家族記憶,透過一顆顆的肉圓儲藏起來,當你切開它的同時,也一同品嚐了地方的故事。每樣料理都來至哈瑪星的巷弄間,述說著哈瑪星的燦爛不凡。」現場採集了碗粿枝、萬全肉圓、四神湯、碼頭阿姨蛋餅、市場隱藏版烤雞、木葉粗食的法拉佛鷹嘴豆排漢堡、巴薩米可醋蒸菇口袋麵包、豆奶美奶滋有機生菜沙拉、正振南紅龜、紅豆餅、七美紅圓-地瓜、花生、蘿蔔乾口味市場、阿婆白糖粿、蘿蔔糕、市場阿婆檸檬蜂蜜愛玉、御典茶陳年普耳茶、冷泡茶、虛室現沖莊園精品咖啡、西子灣沙灘會館經典甜點….匯集了哈瑪星20餘種巷弄文化美食,讓民眾在走踏百年歷史打狗公園後,品嚐哈瑪星文化美食,是一場打狗人文歷史與美食文化飽足身心靈之旅。
哈瑪星美食文化薈萃吸引許多人前來品嚐
‧本站為言論自主平台,相關圖文上載皆設有追蹤機制,網友請謹慎發言,勿涉及人身攻擊!如面臨法律糾紛,本站有權提供發稿人、回應人資料予相關單位。 ◎服務條款 ‧Copyright ©新文媒體有限公司 Sherry ‧ ‧本站最佳顯示IE 5.5 以上版本 解析度 800 X 6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