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惡距離」電視劇雖已完結篇,劇情細膩寫實又富有故事張力,持續在社會發酵。飾演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林哲熹(應思聰)幾句台詞「你可以把我當普通人看嗎?」「為什麼是我?」逼哭百萬觀眾。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是否也存在著如同「思聰」的人,因為工作上的挫敗、親友的離世接踵而來的壓力,導致「發病」的案例。
「我們不希望社會大眾都把思覺失調症患者的人都當作是無差別殺人犯、或是應該被隔離起來的人,他們也是普通人。」中華民國迪喬治症關懷協會理事長劉采涵女士說到。迪喬治症是染色體異常導致的一個罕見疾病,雖不是心理疾病,卻也讓劉女士照護的身心俱疲,自己也憂鬱,需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劉女士家中也曾有思覺失調症的親友,年輕時被約會強暴在心中留下陰影,當時民風純樸導致該親友因壓力大而發病。歸咎回去,這些「病人」心中其實都有一個無形的枷鎖,不停的在刺激他們。
收容不少身心障礙者或社會弱勢的龍發堂,也曾收容過假釋出來的箱屍案凶手。龍發堂釋心秋師父表示「在釋開豐師父的大愛與慈悲心下,他一視同仁,面對殺人兇手師父還指派他去伙房幫忙拿菜刀切菜,旁人都很害怕說他殺人犯,你還讓他拿菜刀嗎?沒想到師父就慈悲、同理要大家放心。在他每一次幫忙完伙房工作後,不斷稱讚他『你切的菜每個人都說好好吃喔!』,逐漸讓他走出心房重新做人。感人的故事其實不只一件,龍發堂全盛時期時收容了超過六百位堂眾,利用宗教力量讓收容者與家屬,都得到一個穩定的慰藉。
2017年,政府以龍發堂有傳染病為由,強制介入將堂眾送出龍發堂,心秋師父無奈表示,自政府介入後,這些孩子們現在都被送去醫院了,很多家屬付不出醫藥費的,怎麼辦?這些孩子回到家中、社會中還能被支持與接納嗎?臉上滿是不捨與悲痛。
從事社工服務逾十四年的台灣長者健康促進協會的社工師景馨嫺分享職場經驗,「很多時候,我們會想要用最便捷的方式讓身邊的長輩、孩子靜下來,但大家平心而論我們要的是一群呆呆靜靜的人嗎?其實他們最需要的是傾聽與陪伴,他們可能有困擾、有生活上的一些狀況,他需要有一個宣洩的出口,有些個案需花費二至三個小時,但溝通完了,想打人的意念就消掉了,完全不需要藥物的控制。藥物只是輔助,但絕非是唯一管道。」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監事長蘇熙文醫師表示「不論是思覺失調症或是普遍的過動症小朋友,其實最需要的莫過於家人的支持與關心,更重要的是,社會大眾不要把這些人貼上標籤,認為就是要驅趕、隔離或投藥控制,心病仍須心藥醫,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得找出來解決。才能幫助這些人走出心理牢籠。」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結合財團法人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走出心牢」展覽活動,透過專家學者的講座與座談,幫助困在心牢者可以走出來。
每人身邊可能都有一位「應思聰」,專家籲:關懷與陪伴取代貼標籤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