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澄清中山國小醞釀改名非關去中
【記者崔家齊高雄報導】創校57年的高雄市鼓山區中山國小傳出在政治壓力組成「改名九人小組」,國民黨高雄市議會黨團11月28日在議會總質詢時指出,市府教育局一切都是為了「去中」,約有40位中山國小校友、教師也赴議會陳情呼籲府保留校名,市長陳菊表示會尊重高雄市教育局,教育局則澄清絕無涉及滅校與去中化,也會徵詢在地聲音及社區不同的意見。

針對國民黨高雄市議員許崑源及市議員陳美雅質疑,高雄市長陳菊答詢表示,他不清楚高雄市中山國小有進行任何改名動作,這部分會尊重高雄市教育局,教育局長范巽綠也表示鼓山區中山國小成立更名一事,依法成立推動小組,蒐整地方意見與循序評估可行性,教育局澄清絕無涉及滅校與去中化,也會尊重在地聲音及社區不同的意見。

中山國小因原學區學齡人口持續下降,高雄市政府規劃自101年起進行遷校作業,挹注超過新臺幣4億2,800萬元在美術館鄰近龍水里規劃可容納60班規模的新校舍,於104學年度開始招收龍水里新生,並於105年2月正式搬遷至新校區,過程中即有龍水里社區居民陳情反映遷校變更校名等議題。

教育局表示,中山國小成立推動小組係依「高雄市各級學校變更學校名稱作業要點」程序進行,完整程序依序為「成立推動小組,擬具更名計畫書」、「召開公聽會」、「經校務會議通過」、「檢附更名書面資料向教育局提出申請」。

中山國小於遷校後依在地社區居民陳情依法成立小組來推動更名評估程序,是對社區居民意見的尊重與合法作為,透過完備的程序與機制來蒐集各方意見、開放對話與討論,並評估更名之可行性,也是促進公民參與,凝聚社區、校內共識的歷程。

教育局強調,中山國小無論是否更名,皆無所謂「滅校」的問題,遷校後的中山國小面對的應是保留歷史精神,以及結合在地特色,讓辦學上能有更好的發展,學校依法定程序傾聽在地聲音,尊重地方民意與凝聚共識,即使決定更名,仍會保留中山國小歷史精神與內涵,教育局充分了解校友對原校的感情與歷史記憶,但不要被不實訊息誤導,目前進行的都是意見徵詢,更名與否,未來仍要通過校務會議決議程序。

高雄市國中小更名的學校共有5所,包含95年楠梓區和平國中、和平國小順應在地民意改名為後勁國中、後勁國小;97年小港區海汕國小遷校後改名為紅毛港國小(前鎮區);100年那瑪夏區的三民國中因縣市合併後與三民區三民國中同名,改名為那瑪夏國中;106年杉林區民族大愛國小更名為巴楠花部落小學等。

另有關高雄市議員質詢提出中山國小更名是校名去「中」化的質疑,教育局表示,高雄市轄內以「中山」、「中正」為校名的學校共有10校,包含高中職5校(中山高中、中山工商、中山大學附中、中正高中、中正高工)、國中1校(中山國中)、國小4校(鼓山區中山國小、鳳山區中山國小、苓雅區中正國小、鳳山區中正國小),教育局尊重學校歷史脈絡與在地特色發展,並無所謂政治介入、強迫改名去中化之情形。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