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溪畔的文化復興 「鼎昌號李宅」 老屋再生 屏東縣屏東市鼎昌號文化協會 成立大會
萬年溪畔的文化復興 「鼎昌號李宅」老屋再生
屏東縣屏東市鼎昌號文化協會 成立大會

時間:2019年9月18日 (三)上午10:00
地點:屏東市自由路121號(鼎昌號李氏家宅,與李淑德故居隔仁愛路相鄰)

  屏東市鼎昌號李宅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繁盛與文化,裡面隱藏的歷史、人文、建築不僅僅是李氏後代想要尋找的根本,亦承載著許多往來於李宅乃至宅院周邊人的回憶,更是見證屏東市日漸興盛的標的。今年更獲得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的青睞,因此屏東市鼎昌號文化協會招集愛好屏東老屋文化的朋友籌組,一起追尋、勾勒出這些故事的樣貌,讓世人知道曾經發生在這邊的有趣故事,並從中感受收穫。此外,修復獨特的歷史建築,並活化再利用,讓世人能夠了解不同時代的建築特色與生活風格,亦是協會所期許的。

  屏東市鼎昌號文化協會的創立,源自於一個深根屏東、底蘊雄厚家族的後代對於過去生活風格、老建築文史的追憶。「鼎昌」之名來自於屏東萬丹首富──李仲義創立的商行行號,其發家過程極具傳奇色彩。而屏東市鼎昌號李氏家宅即是該李氏一族的第三代李明道先生為愛女所興建的宅邸,其位於萬年溪畔,與「小提琴之母」李淑德故居僅相隔一條仁愛路。李宅坐擁廣闊庭院山水、獨具匠心的特色建築,成為了當時屏東市內難得的地標景色。經歷多年的傳承,如今曾生活於此的李氏族人第六代,懷著對家族老屋及屏東市的歷史發展與文化特色的濃厚興趣與愛惜之心,決心由保存李氏家宅老屋著手。協會籌備主任委員,亦是李氏第六代的李權高先生表示:「屏東李宅的興起和李家來台奮鬥、掌握殖民機會、白手起家創業的精采故事,彷彿台灣近代發展的縮影,極具歷史文化意義,亦是屏東李宅老屋的珍貴價值所在。我們希望探索並保存下老宅與時代共同跌宕起伏的豐沛故事及壯麗風情,同時以文藝復興為老屋帶入新的能量,未來也將作為新興文化場域,成為屏東文化與保存的新力軍。」

  李家傳承於南台巨富李仲義一族。李仲義為李家第二代,行商多年,後於清萬丹兵營故址創立商行,行號「鼎昌」。在李仲義與異母弟李仲清及堂弟李趖三人的努力不懈下,鼎昌日漸興旺,李氏逐漸成為南台極富盛名的家族。其家族人才薈萃,李仲義一代經商有道,第三代李明道先生曾任屏東市會議員、屏東商工會議所議員、東港養殖兩和公司董事長等,是個成功的事業家,其弟李明家則精於醫學,層認市衛生院院長、屏東縣衛生局局長等職,第四代李明家之三女──李淑德則被譽為「小提琴之母」,同為第四代的李明道獨女──李初雪學識豐厚,其夫李信福先生曾任屏東市政府教育科長、屏東中學校長等職。李家一族涉足書法殷商、音樂醫療等領域,成為南臺灣書香與音樂文化的先河,亦對屏東市的發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

  而屏東市鼎昌號李氏家宅即是李家第三代李明道先生,為了能夠就近照顧考上屏東高等女學校之獨女李初雪,於屏東市內所興建的宅邸,依照建築文史專家陳啟仁教授團隊調查其應是建造於西元1924年至1932年間,從日治時期建造完工至今已近百年。屏東市鼎昌號李氏家宅腹地甚大,坐擁廣大庭院,早期亦有水池、小橋、涼亭等造景,並栽種大型喬木等植栽,建築、圍牆攀滿顏色艷麗的炮仗花與其他攀爬植物。雖今日庭院景色已不復當初,但由李氏家族所提供種滿植栽的露臺照片,以及長期與李家往來的徐錕堂先生所述:「曾擔任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的高俊明牧師過去時常到訪李宅,他們會將原本放於客廳的鋼琴抬到李宅左前方的大樹下,進行禮拜靈修會」,仍可窺見當時充滿綠意與愜意的庭院風光,令人嚮往。

  其建築量體則雄偉壯麗,包含作為李家成員主要起居空間主棟三層歐式樓房、作為餐廳及廚房的副棟日式建築,及李明道事業之玉壺冰廠工廠及辦公建築。負責李宅老屋修復設計的建築師吉定安表示:「主棟建築充滿西方古典建築語彙,建築立面以工法保留粗糙面,利於植栽攀爬,打造自然與人工融合的壯麗外觀,室內空間則典雅而不誇大,整體融合了大家族的文雅與氣派。」副棟餐廳及廚房空間,風格上雖為日式建築,但許多地方卻能看見當時較為先進的技術,如窗戶採中軸旋轉窗、設置天井等,廚房亦留有當時建造的柴煤燒灶及優美細膩的木桁架結構。

  李明道興宅後,李宅門庭若市,除了李家家族龐大外,李氏一族長年與基督長老教會關係緊密,因此許多常老教會教友、傳教士、牧師都會出入拜訪,因此再探詢李氏家族故事時,都可發現許多外國傳教士、牧師等人與李宅合影的照片。國民政府時期,空軍傘兵總隊司令部司令黃超將軍也曾居住於此,可見李宅與地方關係之緊密。

敬邀媒體小姐、先生蒞臨採訪指教!!
現場將贈送精美鼎昌號文創商品。

新聞聯絡人:張允慧:0933-341-533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