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川家康的成功談領導統御
一、「律己律人,責人不如責己」
德川家康塑建君主的權威與形象的方法,就是讓部下看到他身為領導者,不但勤於政事而且還比家臣們還努力,每當家臣們在努力工作時,他不會坐在那享樂,他會比家臣更努力去工作,家臣還沒睡覺他絕不先就寢,如果手下犯了法,他不會太苛責他們,反而會去檢討自己的領導方法是否有疏失,這樣不僅感化了家臣及各個諸侯,以最實際的行動來影響家臣。因此,職位愈高的家臣,為了顧好自己的形象與權威,也開始鍛鍊身心及勤勞於政事,效法家康。

二、錯誤中學習:
家康不是每戰皆勝的神人,他也是凡人所以也會犯錯,『不過,他能有錯而不再犯,且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成為智慧的天賦。在三方原之戰,他因驕矜自滿,不遵兵法而大敗,從中體會到有勇無謀的危險,以及參謀作業和企劃幕僚的重要。於是他開始精心培養智囊團,如政治參謀、情報參謀、戰略參謀,這些幹部使德川家康兵團形成一個佈局沈穩,有計畫、有組織、有效率的團隊,對他後來打敗群雄,掃除反對勢力,掌握全國大權有極多的貢獻。

三、「忍」字為上 :
「人生如負重行遠,不可急躁。以不自由為常事,則不覺不足。心生慾望時,應回顧貧窮之日。心懷寬恕,視怒如敵,則能無事長久。只知勝而不知敗,必害其身。責人不如責己。不及勝於過之。」

德川家康曾說:「過分揣測別人的想法,就會失去自己的立場」。試想我們是否為迎合上層,常會意圖去揣測長官的想法,最後往往失去自身所堅持的原則,身為一個領導幹部,覺察別人的心思,是一項不可獲缺的素質,這樣才可以知己知彼。不過,如果習慣性地覺察別人的心思,而忘記自己的立場,那麼就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了;另外家康用人,主張寬宏、活用,並不拘於小節。他曾說:「大將者萬事均應豁達大度,胸中要從容不迫,行有餘裕,如無損於大節,瑣事不宜過問。」他認為當處劣勢時,唯有人才方能補足缺憾,轉危為安;就算是曾經反叛過的家臣再度投靠,家康也均能一視同仁,因為家康重視的是能力,而不是出身,更重要的是他對自己有無比信心與權謀,可以去統御部屬,這也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