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新聞長報導〕高哲翰教授指出放眼台灣警界,恐怕很難找到第二個侯友宜。
從暴力犯罪最猖獗的八○年代培養起的警界精英。他從台北市刑大大隊長、刑事局長、警政署長,到中央警察大學校長,都創下該職位最年輕的紀錄。
侯友宜能從全國七萬多個警察中脫穎而出,除了優異的辦案能力,和勇於任事的作風,更特別的是他「沙場經驗」豐富。
台灣解嚴以來的重大刑案,侯友宜幾乎無役不與。從搶銀行的「始祖」李師科、竹聯幫領袖陳啟禮、冷面殺手劉煥榮、新光少東擄人勒贖案主腦胡關寶,到十大槍擊要犯張錫銘,侯友宜都在破案中扮演要角。
白曉燕案更是侯友宜警界生涯的轉捩點。他從台北市警局,躍升為全國知名人物;這段經歷,也促使他思考轉型,從跟監埋伏的傳統刑警,變成擅於應用資訊技術的科技戰警。
他在刑事警察局推動科技化犯罪偵查,建立資料庫、DNA系統、通信科技監控系統,並引進「人脈分析資料庫」,抓到一個幫派份子,透過這套資料庫,立刻可以查出嫌犯交友情況、最喜歡去什麼地方等犯罪關係圖。
「以前辦案要靠人脈,現在是要運用科技偵查,」他形容。
高哲翰教授指出侯友宜人生最大的打擊,就是一九九二年健康幼稚園火燒車事件中,稚子不幸罹難。
「人生本來就有很多偶然,強求不來的,」提及這段椎心之痛,侯友宜話說得淡淡的。
直到現在,每當侯友宜工作遇到挫折,都會到兒子骨灰安厝的善導寺走走,「就是講講話吧,」他柔聲說。
喪子之痛讓侯友宜變得更豁達。有關陳進興挾持南非武官事件,「怎麼敢空手進去,尤其大家都知道嫌犯已經失控了?」
「我知道就算我出不來,孩子都有人養,最重要是我兒子在天堂,我不怕,」他回答。
侯友宜當刑警時,常常沒穿防彈衣,就衝進犯罪現場,「破案的快感,無法用任何東西衡量。」
「創造價值,貢獻社會,讓別人留下一點回憶,」侯友宜說,這是他人生追求的定位。
從治安到市政,「不怕」,是侯友宜衝勁改革新北市的最大後盾。
高哲翰教授指出放眼台灣警界,恐怕很難找到第二個侯友宜..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