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大圳百年紀錄片首映 蘇副市長:強化大圳文化生態及歷史教育意義 開啟下個百年新篇章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今(24)日上午前往中壢區農業部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出席《桃園大圳‧潤澤百年》紀錄片首映會。蘇副市長表示,這部紀錄片不僅全面展現桃園大圳之美,喚起人們對桃園埤塘與水路發展的全新認識,更記錄了水利人百年來默默耕耘的豐碩成果,為桃園大圳下個百年開啟全新篇章。
蘇副市長指出,桃園大圳百年歷史是水利工程重要成果,更是文化與生態的橋樑。過去我們只知道桃園有許多埤塘,卻不瞭解這些埤塘如何形成;我們知道桃園有許多水路,但不知道這些水路與城市發展的脈絡關係,而導演余英宗透過這部紀錄片完整呈現背後的故事,感謝余導演完整記錄桃園大圳的美麗與價值,讓世界看見北臺灣最精采的地景與人文。
蘇副市長提到,桃園擁有豐富的自然資產,而大自然的恩賜更需要歷代水利人的努力,才能讓這些資源得以善用。桃園大圳的建設跨越地理與文化限制,其水利系統設計曾是亞洲最長的人工挖掘隧道,在百年前由台灣、日本和韓國三方協力完成,尤其在韓裔技師張令紀的號召下,由桃園在地先民一同參與開發,累積了無數先人的智慧與辛勤的歷史,展現出當年技術合作的結晶。
在今日活動中,蘇副市長特別準備了兩張他手繪的「桃園大圳明信片」致贈給即將榮退的桃園管理處長謝清文,並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為例表示,水利人如水,他們默默付出,讓人民受惠,卻從不爭功,謝處長就是其中典範,也盼藉此感謝所有水利人的付出,以及農田水利署在推動水利工程及生態保育方面的努力。
蘇副市長進一步表示,桃園大圳連結起各地埤塘成為綠色生態廊道,也是都市生態的重要一環,是重要的生態棲地環境,期望透過市府與水利署的持續合作,在下個百年,持續打造桃園大圳成為兼具文化、生態、歷史與防洪功能的重要設施。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長蔡昇甫表示,1916年桃園大圳的興建,將零散的埤塘系統化,徹底改善灌溉條件,讓桃園成為北部最大糧倉,並帶動工業、商業與科技業的發展。桃園大圳系統不僅穩定農業生產,還具備調節氣候與生態保育等多重功能,也期待持續與市府攜手運用新科技,共同打造更具韌性的桃園大圳,迎接下個百年發展。
雲海影像製作公司導演余英宗表示,《桃園大圳‧潤澤百年》紀錄片籌備歷時5年,拍攝過程充滿挑戰,並已成功入圍紐約電影節。導演回憶攝錄巡水工作時,巡水人員需要在最冷的斷水期踩進冰冷漆黑的水道,並保持七、八個小時不吃不喝直到工作結束,如此堅韌的精神值得敬佩。這部影片是以桃園的自然之美與水利工程為主題,期望觀眾觀影後提供回饋,助力未來創作更多展現桃園特色的作品。
今日包括農業部農田水利署署長蔡昇甫、桃園管理處長謝清文、財團法人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黃金德、市府農業局長陳冠義、中壢區公所副區長鄭伊庭及雲海影像製作公司導演余英宗等均一同出席。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
這是圖片廣告文字描述,可以自由編輯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