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千人築石滬」 鄭市長:學習先民生活智慧,形塑集體行動藝術記憶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11)日上午前往新屋區,出席「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千人築石滬』活動」,鄭市長表示,今(105)年地景藝術節以地方覺醒、社區風動、藝術打樁為主軸,規劃37件作品、74項活動及5條小旅行路線,今日的「千人築石滬」活動,不僅學習先民生活智慧、海洋教育,也提升環境意識,未來市府將採「一年籌劃、一年舉辦」,將地景藝術節經營成桃園代表性藝術品牌。
鄭市長指出,「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在9月9至25日,於新屋永安漁港南側綠色隧道和海岸區域舉辦,並搭配社區營造,呈現人與土地的感情,進而帶動地方覺醒,此外,也將八德埤塘生態公園規劃為活動副展區,納入特色埤塘文化。
鄭市長說,「地景藝術節」讓藝術家以作品呈現人與環境的關係,也是環境藝術,如同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透過稻田藝術,將年輕人帶回原本沒落的農村土地;也如同桃園姊妹市香川縣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透過在小島群設置裝置藝術,增加當地旅客人潮。
鄭市長也說,地景藝術節採取「一年籌劃、一年舉辦」,每兩年舉辦一次大展,一年舉辦期中展,逐年經營桃園的藝術品牌,利用大型活動創造地方認同,提高環境意識,經過長期經營,達成地方覺醒、社區風動、藝術打樁的目標,並突顯在地特色、環境保育理念以及循環經濟概念。
鄭市長提到,今日「千人築石滬」活動由「新屋愛鄉協會」帶領清華高中、元智大學以及新屋在地居民一起堆疊石滬,是地景藝術節開場的亮點,也能夠成為難忘的集體環境藝術、行動藝術記憶。
鄭市長提及,許多人都聽過澎湖雙心石滬,但卻較少人知道新屋石滬群,是300年來的重要漁業文化資產,亦是台灣本島僅存的石滬群。而石滬是一種生態的捕魚方式,利用海岸既有的卵石堆疊成一條長長的堤岸,用來阻斷漲潮靠岸覓食或洄游的魚群退路,將魚群困在堤岸內,展現先民捕魚的智慧。
鄭市長提到,石滬代表先民生活智慧及傳統漁業的環境保育理念,它和牽罟、一支釣等漁業方式一樣值得保存;石滬同時也是客家人在海洋生活的重要記憶,見證了先民在此建立家業,代代相傳的歷史。
鄭市長談到,「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除了築石滬活動外,也在9月16日於觀海亭辦理7場「石滬爺爺說故事」及體驗活動,讓民眾能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體驗在地石滬文化,鄭市長也建議,欣賞作品之餘,別忘了體驗鵝肉、米台目、焢肉等新屋知名客家美食。
鄭市長說到,今年地景藝術節也推出行動APP,透過QRcode掃描,能取得各項藝術作品的360度環景影像以及GPS定位系統位置。此外,民眾前往「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可搭乘免費接駁公車,也可自行開車至桃園環保科技園區的停車場轉乘接駁,新屋展區內更有12,000輛的單車,讓民眾不僅能漫步,也能騎單車暢遊。
鄭市長今日也親自與民眾一同堆疊石滬,包括立法委員陳賴素美、市議員邱佳亮、市府副秘書長邱俊銘、文化局長莊秀美、觀旅局長楊勝評、工務局長黃治、新屋區長徐同治、石滬主人李松村、耆老吳金邦、藝術家藤井芳則等均出席活動。
2016桃園地景藝術節「千人築石滬」 鄭市長:學習先民生活智慧,形塑集體行動藝術記憶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