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論壇
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為延續傳統客家山歌音樂之美特辦理客家山歌論壇,邀請學者及客家社團專家從不同角度出發,一同探討傳授珍貴無比的客家記憶,薪傳客家山歌歌謠。
論壇今(18)日下午2時由桃園市客家基金會執行長蔣絜安(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局長)主持,邀請碧霞鄉土客家民謠劇團趙彩雲團長、客家文化歌謠發展協會李秋霞、客家曲藝推展協會薛能章、2017客家貢獻獎-傑出成就獎得主胡泉雄、賴仁政客家民歌工作室賴仁政諸位老師,以及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鄭榮興、國立清華大學音樂系楊佈光、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范文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吳榮順諸位教授,探討當前客家山歌發展方向、傳承、創作與維繫客家山歌特質及連續性。桃園市客家基金會執行長蔣絜安表示,桃園為客家音樂重鎮,傳唱客家歌謠的班隊及民眾很多,為加強山歌文化傳承推廣,促使更多人認識客家音樂多元之美,所以辦理此次客家山歌論壇,以向學者專家請益,廣蒐建言,做為未來施政參考。
鄭榮興教授表示台灣的客家山歌傳唱以四縣腔為主,而山歌特殊的地方在同一個人,唱一百遍都不一樣,其中音調與詞需相輔相成,這就是客家山歌迷人的地方;楊佈光教授分享他在大專院校內教授音樂欣賞的寶貴經驗,建議桃園山歌班到大專院校巡迴表演,讓學生有認識機會,並且可以考慮一起引入樂師、歌手,推動駐校藝術家;吳榮順教授表示客家山歌就如同客家文化的標誌,客家山歌的樂種分為調、歌兩種型態,腔調極為重要,青年學子需要建立客家山歌基礎,展演客家山歌時建議不要放錄錄音帶,要有樂師伴奏;范文芳教授表示,自古山歌從口出,這種講法符合人類文明的通例,所謂民間歌謠產生在民間,口耳相傳即興創作。山歌歌詞句式可說符合唐詩的七言絕句,一歌四句,ㄧ句七字,通常ㄧ、二、四句句尾需押韻,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客家傳統山歌只壓平聲韻,有時會在唱山歌時,於七字一句中加襯字或加插,但曲式風格大抵相當固定,若想更加多元需作詞、作曲、演唱三方共同努力。
趙彩雲老師分享許多推廣客家山歌的歷程,猶如回顧一段重要的台灣客家山歌發展史;薛能章老師則認為桃園有超過200個歌謠班,40多位老師,桃園市有潛力發展為客家山歌重鎮;李秋霞老師談到山歌與生活的關聯,而隨時代發展,建議結合舞蹈等表現形式;賴仁政老師更提到山歌可朝藝術化,精緻化來增加文化價值,不用拘泥固定的唱法曲調,客家語言與客家歌謠的薪傳師應相互合作,增加客家山歌的內容論述;胡泉雄老師以其數十年推廣山歌的經驗,語重心長地提及山歌的表現力,尤其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達還有提升空間,現今客家山歌站在保存、改良的岔路口,期望客家山歌有更多的舞台展演機會。
桃園市客家文化基金會藉由此次論壇邀請學者專家,審視當前客家山歌之發展方向內容、傳承脈絡,未來將積極規劃客家音樂宴等藝文活動,延續發揚客家山歌之美。
本稿連絡人:黃聖鈞 電話:(03)4223622轉24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