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隨著年齡增加食量減少,以及身體機能老化慢性疾病纏身,需適時調整飲食方式與內容,以達維護健康、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以下羅列幾點建議:
1.適當的食物質地
銀髮族常因缺牙或假牙問題造成咀嚼不良,影響吞嚥與食物的消化吸收。平日應留意家中長輩進食情況,若無法咬斷大塊或較硬的食物,可將食物煮軟或準備食物剪刀將菜餚剪碎至適當大小以利進食。若因牙口不佳降低攝食蔬菜意願,可將蔬菜切小段烹調或剪碎後供應。遇有吞嚥不佳問題,須增加食物濃稠度至適合吞嚥的狀態,維持食物濕潤性,並坐著用餐,避免供應有彈性的食物,例如蒟蒻、果凍、粉圓等。
2.必要時少量多餐
銀髮族常見食量較以往減少,此時無須要求每餐飯量都要比照以往,此時可依進食量多寡將每日餐次分為四餐到六餐,在三餐以外時間補充點心,惟正餐與點心進食時間應固定,尤其患有慢性病者應配合進食時間用藥。
餐間點心可給予水果、餅乾、麵包、饅頭等麵點,再搭配牛奶、豆漿、均衡配方等。每日總攝取量可參考國民健康署我的餐盤(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慢性病患者請遵照營養師建議量攝取。
3.充足飲用白開水
部分年長者常有水分攝取不足的情形,可能原因為行動不便、如廁麻煩或照護者疏忽等。無須限制水分者,每日建議飲水量為每公斤30cc(例如60公斤者建議飲水量為1800cc),需限水者請遵照醫師指示。
水分來源必須為白開水,不以茶類、咖啡、飲料、果汁代替,尤其不能用吃水果的方式來解渴,避免糖分攝取過量。飲水時間以餐間為宜,有胃食道逆流情形應避免餐前喝水,晚餐後可減少飲水量以避免半夜上廁所可能造成的跌倒風險。
4.適度補充蛋白質
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調查結果發現,體弱年長者每日飲食中六大類食物的攝取量嚴重偏食,例如澱粉類主食吃多、奶類、蔬果、堅果不足、油脂攝取偏低。體弱年長者常因蛋白質攝取不足而有身體衰弱或肌無力現象,因此蛋白質的補充至關重要。蛋白質來源為肉類、魚類、黃豆類、蛋類、奶類,不喜攝食肉類、魚類者,可改用蛋類、黃豆類製品(豆漿、豆腐等)及奶類作為蛋白質來源。喝牛奶會腹瀉的長者,可選擇優酪乳、優格、起司或市售不含乳糖之均衡配方營養品。此外,當餐同時攝取黃豆類、穀類與堅果類,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堅果類可在食用前磨碎以利食用)。
5.慢性病飲食原則
臨床上常見銀髮族慢性病患者即使曾接受過衛教仍表示「不知道要吃什麼」,部分原因是以為「生病了就不能吃自己想吃的東西」或是以為飲食習慣需要全盤重整,反而不知道要怎麼著手開始。
飲食習慣為經年累月養成,要在一夜之間由吃素改成大魚大肉實屬不可能,因此在飲食調整上,建議一步步循序漸進改變,由原本日常的飲食內容做調整,例如由每天吃甜食,改成兩天一次,再由三天一次減少到一週一次,或是一日三次水果漸漸減到兩次。疾病並非口腹的懲罰,即使生病了,喜歡吃的食物依舊能吃,最重要的關鍵是「攝取量」與「攝取頻率」的控制。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營養師林恬如表示,對於慢性病病情穩定或整體營養狀況不佳的高齡銀髮族,可徵詢醫師或營養師予以專業建議,適度放寬飲食限制。
呷飯免操煩 北榮桃分與高齡長輩一同食出健康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