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立夏,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盧星華院長提醒,夏季氣候炎熱多濕、適合微生物繁殖,食品容易腐敗變質,因此也是食物中毒事件頻傳時節,此時若未注重居家飲食衛生,即使是在家用餐,也有可能發生食物中毒,因此特別請該院營養師林恬如提供以下五項原則,讓大家能參考遵循,可有效達到預防目的。
一、注重手部衛生
良好的手部衛生習慣是降低食物中毒發生最簡易可行的方法。調理食物前應清潔雙手,不戴首飾、手錶,若手部有傷口或膿瘡,最好不要調理食物,或是包紮好戴上衛生手套,以免傷口中的細菌污染食物,戴手套是為了保障食品衛生,並非不弄髒雙手,不可本末倒置。另外,在進食前必須將雙手洗乾淨,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以免病從口入。
二、生、熟食應分開
生、熟食的交叉污染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尤其是在處理海鮮及生肉時最容易發生,因此生食與熟食必須分開調理與擺放,所使用的器具也應分開,尤其不能將處理過生食的刀、砧板及碗盤在未經清洗的情況下與熟食混用,如果家中只有一套砧板和刀具,也應先處理熟食再切生食。近年由於推廣限用塑膠袋政策,民眾多已習慣自備環保購物袋,在此特別提醒,若購物袋曾裝過生肉或未煮熟的食物,沒有清洗就重複使用於熟食或可生食的食物,也會增加食物交叉污染的風險,不可不慎。
三、確實充分加熱
食物充分加熱是預防食物中毒最關鍵的作為,食物放在40~65℃的室溫下超過四小時以上,受到細菌污染就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不過細菌多半不耐熱,食物加熱至中心溫度超過70℃以上,大部分的細菌都會死亡,能有效預防食物中毒發生。若使用微波爐加熱,建議將食物加蓋,並在加熱過程中將食物取出攪動數次,以確保食物能充分且均勻的加熱。
四、控制保存溫度
低溫可抑制細菌生長繁殖,宜適時將食物放入冰箱保存,而冰箱冷藏室的溫度應低於7℃,冷凍室應低於負18℃,才具有保障食品安全的效力。
最易使細菌生長的危險溫度介於5℃~60℃之間,因此可生食之食品或即食食品必須保存在4℃以下以及65℃以上,以預防微生物生長或毒素產生。烹調好的食物或剩菜應盡快放入冰箱,放置在室溫不可超過2~3小時,尤其夏季室溫超過32℃時,食物在室溫下更不宜超過1小時,以免變質。
五、加強冰箱清潔
許多民眾誤將冰箱當作一般置物櫃,食物未經處理就直接放入,甚至將泥沙塵土一併帶入冰箱,其中的細菌和黴菌會造成冰箱內食物腐敗變質,而冰箱沒有定期清洗,也會提高食品受到交叉污染的機會,冰箱內的生食及熟食都必須妥善清潔與包裝並分開存放,熟食以放置上層為宜;熱的食物需加蓋放至室溫才可存放冰箱,以免造成冰箱內溫度上升,增加細菌繁殖的機會。此外,冰箱應保持適當空隙不能塞太滿,否則將降低冷藏效果,建議每星期清洗一次,正確使用冰箱也能預防食物中毒發生。
以上五大原則提供給您參考運用,也可請親朋好友互相提醒,落實應用必能讓您健康一夏!
北榮桃提供夏季居家飲食衛生五大原則,讓您健康一夏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