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時事中多起關於性騷擾的相關新聞,對受害者造成心理和情感傷害,也嚴重影響社會氛圍。基於社會責任,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科長期協助性侵害防治工作,並透過督導課程,提升處遇人員的使命和探索加害人性議題的敏感度。
協助督導課程的輔仁大學副教授黃健提醒「協助一位加害人改變偏差的行為,回到生命的軌道中,未來生命的20-30年,便有遠離在獄中度過的其他可能性,如果個案改變動機低,治療師要有足夠對再犯風險的敏感度,有效預防個案再犯,將能減少無數受害者受苦」,鞏固社會安全網,是重要的使命。
黃健提醒多樣化的性偏差性為,會形成偏差行為的慣性,將個案的偏差行為,依循個案的生命軌跡,找到問題行為與生命脈絡的關聯性,協助個案能認識自己的問題,將本能的需求,用合乎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讓生命能如其所是的正向流動。
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主任科劉昀玲,提醒「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機會」,但需時時照顧好自己,覺察身心狀態,適時尋求社會資源協助,必能身心健康安適,在苦樂交融的人生中,活出真正的自己。性侵害處遇人員背負著安定社安網的使命與壓力,更需要愛惜自己,而有強健的身心為全民心理健康努力。
協助一位加害人改變,減少無數被害人受苦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