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思議竹 中正大學師生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會竹藝師 為在地觀光產業提供文化企劃書
梅山汗路文化觀光季在1月舉行,如火如荼,在中正大學,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竹光發熱黑金計畫,也有一個梅山竹思議的策展與工作坊,挖掘梅山社會的深度意涵。

江寶釵在中文所開授「通俗文學與文化」的課程,與中正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團隊合作,修課學生與台文所合作,師生共四十餘人,分組實地踏查嘉義縣梅山鄉18個村落。歷經一個學期多次實地訪查,挖掘出梅山鄉許多被遺忘的地景、古道與文化。不只撰寫研究論文,也攝影,拍紀錄片,寫筆記、詩歌、小說、企劃書……。以楊榮富、謝芳春、李楚桑這一組的竹茶觀光企劃書為例,以竹林相伴別有天,發現不一樣的梅山風景,一壺一盞一心靜,一筆一紙一方硯,期望能透過有效的行銷企劃,結合梅山竹林與茶園兩大產業、景觀與文化,振興觀光產業。就太興村的生態景觀黃頭鷺、學習不只跨領域,而且無邊界,結合了理論與實務,成果十分豐富。

工作坊的成果內容,包括梅山步道很多,為什麼?而且,為什麼步道到處都有,只有梅山步道被住民稱為汗路?江寶釵說,這個命名的密碼被遺失了,以至我們也失去了對住民生活日常的理解。

這些步道修築的溯源,它的背後都有一個產業的目的,而且以挑擔步行的方式進行。因而,江寶釵說,汗路指稱的不只是走路流汗,它指認的是,一個挑擔的產業形態,這便是步道變成汗路的在地意涵。

挑擔步行用什麼做為載具?幾乎一無例外,是竹製品。過去梅山是竹林覆蓋十分茂密的地區,不只是太平村孝子路沿途都種植孟宗竹,安靖村也因為對於竹製器具的需求而發展出獨特的竹工藝,大凡室內的盤、碗、篩、刷、簍、籮、桌、椅,室外的扁擔、稻梳、趕鳥器,以及非器用目的的小孩的童玩,都是竹材製成。

工作坊現場也請來竹藝師作為業師,現場演示並指導竹編藝。竹藝師楊明鐘說,一般人以竹編就是竹藝,其實,兩者不同,小型的作品是竹編;大型的是竹藝。吳文杰是王文志的竹藝團隊之一,他指著閩南人結婚時的帶路雞說,這可不是鳳梨。劉明智今年72歲,是三位竹藝師裡年紀最大的,他說,人口外移、老化,導致竹產業/文化及技藝的傳統的斷層,幾乎瀕臨滅絕,如何牽成徒弟,傳承竹編竹藝是他最大的希望。但是由於剖竹蔑不易學,很多年輕人中途放棄。

工作坊邀請Usr伙伴學校南華大學、大同技術學院參與討論,並特別邀請台灣大學蘇碩斌教授分享台大經驗,與會計資訊專長的黃士銘研發長、奈米生物檢測科技中心的王少君主任,與機械專長的計畫經理郭志博士,並引入在場年輕的大學學生的意見,共同思考,梅山竹林的美麗,如何復振南台灣竹意趣、竹文化、竹產業。

工作坊跨校、域、年齡層、跨產學,完成了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經驗。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