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涉全台科技大廠、不法所得逾6億 揭祕近年最嚴重污泥棄置案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template=transformers&id=5099854
牽涉全台科技大廠、不法所得逾6億 揭祕近年最嚴重污泥棄置案
大量事業廢棄污泥,被堆置在大安溪旁。 圖片來源:彰化地檢署提供
牽涉全台科技大廠、不法所得逾6億 揭祕近年最嚴重污泥棄置案
文. 劉光瑩 . 呂國禎 2020-04-15
台灣好山好水,又驚見廢棄物。彰化地檢署偵破事業廢棄物處理廠勾結砂石廠,將科技業廢棄污泥偷埋在河邊、山裡,更捏造虛偽不實訂單,不法利得超過6億元。污泥來源包括友達、群創、台塑、正隆、上銀等科技業者。然而,《天下》獨家掌握到,在這宗史上規模最大的污泥棄置案被起訴的3家業者當中,竹科環境監督小組去年早已察覺廠商不對勁,公開資料也顯示廠商曾多次被開罰,卻還持續。廢棄物的產源責任,究竟何時可真正落實?
時間回到2018年10月。彰化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王銘仁回想起當時接獲線報,到彰化二水勘查的經驗,還印象深刻。
宇駿混凝土廠的廠區裡,堆滿了黑色污泥堆成的小山,惡臭難當。「有一股很濃的阿摩尼亞味道,」王銘仁說,附近很多住戶檢舉,但宇駿的人都說這是「產品」,還拿出冠昇環宇的文件證明。就連環保局去過好幾次都沒辦法,頂多開幾張空污的罰單。
彰化二水淨水廠旁的宇駿混凝土廠區內,堆置瀰漫阿摩尼亞臭味的污泥小山。(彰化地檢署提供)
但彰檢認為事有蹊蹺。經過一年半佈線追查後,發現原來這堆臭土,不過是冰山一角。
彰化地檢署承辦檢察官李秀玲結合檢警環平台,查獲共計達14萬餘公噸事業廢棄物,不法獲利共6億餘元。檢警搜索遍及彰化縣、台中市、南投縣、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及苗栗縣等縣市,動員檢、警及相關機關計509人次,查獲被告60餘人、事業機構15家。
遭起訴的3家公司——同開科技工程、冠昇環宇、長信環保科技,都是領有環保署牌照的乙級事業廢棄物處理業者。
竹科去年便已發覺蹊蹺
這次被破獲棄置的污泥,來源可謂冠蓋雲集。包括友達光電、台電、南亞塑膠、正隆紙業、南茂科技、群創光電、合晶科技、台硝、台玻、上銀科技、同欣電子等。
更巧的是,就在檢察官開始佈線追查的一年後,竹科內部開的一場會議,也有人對冠昇環宇發出警報。
如同去年底,台灣提醒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注意新冠病毒人傳人的當下,WHO與全世界各國若採取積極行動,疫情不會演變成今日使世界停擺的力量。
“同樣道理,在去年9月,竹科廠商就注意到冠昇環宇的疏失,並把廢棄物處理當成要緊的事,如果當時更積極查核,也許就不會發生今天14萬噸污泥棄置的環境浩劫。”
從公開資料可發現,位於桃園環保科技園區的同開科技工程與冠昇環宇,過去幾年分別有60幾次與10幾次裁罰紀錄,都是因為產品造粒失敗,半成品堆置在場所內,顯見其將廢棄物產品化的能力有問題。而位於苗栗後龍的長信,也有20多次裁罰紀錄。
檢察官於冠昇環宇廠區內發現堆置成小山的污泥,並未造粒完成。(彰化地檢署提供)
「如麻糬的竹科污泥」充當再生粒料
元培技術學院環工衛系退休副教授吳南明,擔任竹科環保監督小組委員。他去年就跟其他委員去過冠昇環宇處理廠現勘,因為這家廠商處理很多竹科企業的污泥。
“「我把他們的產品拿起來摸,很像一坨一坨的麻糬,軟趴趴的,我就很質疑說,真的會有人要用這種骨材嗎?」吳南明受訪時回想說,當時冠昇環宇的人只說,做好的材料就是這樣,沒有特別解釋。”
他之後就在一場會議上發難了。
在竹科管理局環保監督小組,去年9月30日的會議記錄中,清楚寫到吳南明當場提醒,他去參訪過冠昇環宇,對於他們用污泥製出的「產品」不太有信心,此外冠昇環宇也有多次污染裁罰紀錄,他建議監督小組應該針對這些「產品」的去處關心一下。
竹科管理局表示,冠昇環宇6月就已遭桃園市環保局裁罰,雖未遭廢止處理許可,為避免污泥處置不當,竹科立即要求污水廠停止冠昇環宇處理污泥,故自去年7月9日之後,已未將污泥送至冠昇環宇處理。
沒想到,這些業者都屬合法登記在案,竹科委員曾查廠,處理廠卻仍故意犯法,乃至於偽造出貨記錄,更顯示其大膽妄為。
位於台中和平達觀部落附近的齊國砂石場,雲霧繚繞。(彰化地檢署提供)
處理廠勾結混凝土廠,捏造不實訂單
除了彰化的混凝土廠,檢察官還一路追查到山裡。他們發現,同開與長信2家處理廠,最終都有將污泥載到台中和平達觀部落附近的齊國砂石場。在雲霧繚繞的山中,地底居然埋有超過12萬噸事業污泥,污泥回填最深處達7.2公尺。
這些污泥來源為廠內經水處理後產出之污泥,含有銅、鎳等重金屬。正常的處理程序,是將污泥添加水泥、固化劑等原料,再壓製乾燥,給下游砂石業者做為填地基的人工骨材運用。
「做好的骨材,就像是一顆顆的馬卡龍,大概是拇指和食指圈起來的大小,」王銘仁解釋。
經過完整造粒乾燥過程的再生骨材,形狀猶如馬卡龍。(彰化地檢署提供)
但這次的違法樣態,卻是處理廠與混凝土廠勾結,原本應該認真把污泥製成再生骨材的處理廠,隨便加工或是根本沒加工,就把污泥交給混凝土廠,以每公噸800至1000元的代價「代為處理」。
他們為什麼不好好做?
王銘仁解釋,處理廠跟科技業者收取每噸污泥4000至8000元的處理費,理應花力氣與專業將廢料變材料,但每公噸也只能賣10幾塊,還得花時間處理。相較之下,亂丟的話,處理廠每公噸污泥可淨賺3000至7000元。他透露,處理廠的負責人也坦承,「根本賣不出去。」
彰檢透過國稅局查核發現,這3家處理廠為了向主管機關交代污泥去向,除製作假發票捏造製程原料來源,更與運輸業者、不法砂石場業者勾結,將廢棄物非法堆置、掩埋在位處偏遠的預拌混凝土廠、砂石場,並共同偽造產品去向證明,向主管機關不實申報,藉以規避稽查。
“王銘仁更說,這次案件最大的意義,在於第一次把調查局拉進國土案件偵辦。再者,也是第一次一口氣查獲3家處理廠勾結混凝土廠的案子,以及6億的不法所得。”
「其實,上游廠商也是受害者,」王銘仁指出,因為這幾家處理廠都有牌照,冠昇環宇和同開的負責人甚至都有博士學位,專業知識應該沒問題,從網站與實績都看到他們確有能力把污泥做成骨材,卻還為了利益從事勾結不法,讓他非常唏噓。
達觀部落附近的齊國砂石場,污泥堆置的滲出水呈現黃色。(彰化地檢署提供)
「環保署這麼努力在管制,但業者實在太聰明,繞不過法令規定就造假,」王銘仁說,廢清法規定事業機構只能把廢棄物交給有照業者,等於幫助有執照的人排除其他競爭者。但如今看到業者以合法身法掩護非法行為,虧待了法律的設計。
「台灣沒有能力的處理廠,實在是太多了,」一位不具名的廢棄物處理業者說。
循環經濟立意良善,卻因不肖廠商蒙上陰影
回歸制度面,事業廢棄物問題該怎麼解決?
王銘仁在起訴書中寫道,處理廠為謀高額處理費,未精進廢棄物資源化技術,以致市場接受度低落,索性隨意棄置,非但無助推展循環經濟政策,反將循環經濟污名化。如果好好研發,拓展市場,提升競爭力。
吳南明則認為,事業廢棄物處理真正問題在採購制度。因為事業機構招標廢棄物處理業者,一定會找尋低價,削價競爭之下,業者必然將本求利。
他建議,應該立法與建立類似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會的控管平台。
“他以資源回收為例,就是因為有資源回收法,利樂包製造商繳一筆錢給基金集中保管,業者真正收集、妥善處理後,末端才能拿到錢,「這就是為什麼不會有人亂丟利樂包,因為好好做才能收到錢。」”
「這我在監督小組會議中,早就不知道講過幾遍了,」他無奈地說,台灣的企業多半偏保守,不願意自己的廢棄物跟經費被攤在陽光下。
在日前一次採訪中,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姜祖農被問到冠昇環宇的裁罰紀錄也指出,「假若資源化產品一直成形失敗,可能是廠商沒有能力再利用,應該要去追失敗產品(廢棄物)究竟去了哪裡?」
他指出,冠昇環宇和另一家公司,其實就佔了竹科一半以上廢棄物處理量。如今想來,這些污泥已大部份被埋入了地下,未曾再利用。
回歸制度面,從產源開始檢討
姜祖農強調,如今環保署希望推行「環境執法3.0」。為了敦促企業遵法,希望能鼓勵企業自願提出環境管理的第三方驗證報告。此外,廠內廢棄物處理設施,以往還得環評,往後如果可以視為廠內的污染防治設施,就不需環評,可以更容易做到循環經濟,廢棄物能資源化或燃料化。
「希望未來從產源開始檢討,督促企業改善製程讓廢棄物減量,要有棍子跟蘿蔔,」姜祖農說。
“只要廢棄物法令不健全,亂丟的事情會一直出現,環保署、檢察官、調查局疲於奔命,壞人愈來愈聰明,永遠抓不完。”
本次棄置案,凸顯了幾個沈屙:合法且具高度專業的業者,仍有可能犯法;竹科曾派人查廠,業者卻還勾結不法。以上種種,在在指出現有的事業廢棄物制度有所缺失。
正本清源,必須訂定明確規則,釐清產源責任,給予棒子和胡蘿蔔,才能讓台灣好山好水,不再淪為垃圾場。
牽涉全台科技大廠、不法所得逾6億 揭祕近年最嚴重污泥棄置案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