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復能,化不可能為可能
『復能』是以長照個案為中心,善用個案自身潛能,維持個案生活參與不退化,促使個案現有能力最佳化。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職能治療師郭孟蓁表示,執行居家復能相對於醫療模式而言,需考慮的不單單是個案身體機能問題,而是要全面考量個案回歸生活的困難,如何可以在有限制的環境下進行訓練,並提供策略讓個案的「不能做」變成「可以做」,對專業人員如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而言更具挑戰。
胡爺爺今年96歲,經醫師診斷為失智症,合併有老年人常見的內科疾患(肺炎),起初僅能臥床,由外籍看護在旁執行所有的日常生活活動,對外界刺激皆無反應,家屬對於胡爺爺的狀況也不樂觀,經由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職能治療師與家屬溝通及討論,共同設立目標,幾次的復能後發現胡爺爺對於自己的興趣及過往的生活經驗已可如常表達,與身旁人侃侃而談,配合職能治療師大動作的帶領及透過音樂營造懷舊的環境氛圍,胡爺爺開始可以自己執行簡單的生活活動,例如讀報、進食等行動。當參與生活的主動性增加,家屬及胡爺爺對於自身的信心也隨之增長。胡爺爺的孫子結婚時,他也參與孫子的人生大事上台致詞,順利回歸到自己身為一位爺爺的角色。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盧星華院長表示,『復能』說難不難,需要家屬、個案及治療師三方互相配合,共同努力,讓個案不再是臥床成天等人照護,生活失去目標,而是將想要做的變成「可能」,使他們重新找到生命的價值。

衛福部長照專區

創新長照

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