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防治一直是我國心理衛生著重的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自殺死亡,相當於每40秒就有一位死於自殺,而台灣在各界針對生理、心理、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不同面相的努力下,自殺死亡人數已逐年下降,並於2010年退出國人十大死因至今。
而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開始爆發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疫情,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全球目前已累計18,057,352例確診,分布於187個國家/地區,儼然形成一種新型態的大規模創傷;全國自殺防治中心針對疫情影響的調查則顯示,約有4成5的民眾表示在過去一個月來因疫情關係感到壓力,可見疫情已帶來明顯的心理社會衝擊。
桃園療養院黃瓊葦臨床心理師表示,疫情之下所生活的方式有著巨大的轉變,但大眾往往卻對這些改變無能為力,當我們覺得事情難以控制的時候,就容易有負向的感覺出現,如挫敗、低落、卡卡的感覺,這些感受慢慢累積,最終可能會轉變為強烈且難以忍受的情緒反應。
黃瓊葦臨床心理師補充,有自殺傾向的人思考可能會較為侷限、缺乏其他替代的問題解決方式,常會在一時之間衝動行事,因此可先予以支持、陪伴,嘗試協助對方宣洩、平復情緒,後再進一步了解對方「想透過自殺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是否真的只有自殺一途可以因應。她並且再次提醒,傾聽是很重要的力量,若發現身旁親友有情緒困擾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可以嘗試以下的步驟:
1. 予以關心,了解對方現在的困難,提供抒發的機會
2. 不急著給予建議或「評斷」對方的處境
3. 勇敢地詢問、了解與「死亡」相關想法,這可以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痛苦「被理解」
4. 若對方仍有強烈的困擾,可協助對方尋求精神科或身心診所等專業管道,讓專業人員提供適當的協助
疫情壓力大,自殺防治一起來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