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Zika virus)與小頭症
人類與病媒蚊的戰爭自古至今是一直無止盡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瘧疾,屠呦呦萃取的青蒿素為全球抗藥性瘧疾帶來生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已是歷史上第四位因瘧疾獲得諾貝爾獎,但蚊子引發的瘧疾至今卻尚未被解決。
不僅瘧原蟲,黃熱病毒屬的RNA病毒家族也可以藉由病媒蚊傳播致使人類生病,包括有登革熱、區公熱、西尼羅熱和茲卡病毒(Zika virus),感染後的症狀也都相似,登革熱病毒有四個亞型,防治登革熱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疫苗和病媒蚊的控制,長住在台灣的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讓我們傷透腦筋難以根除,還好登革熱疫苗的發展已開始在臨床上應用,但不同型的登革熱反覆感染卻已在台灣造成出血登革熱讓我們付出慘痛的代價;區公病每年也有零星個案發生,西尼羅熱則主要疫區發生在非洲、西亞、中東和北美洲由家蚊所傳播;而日前(1月10日)一位泰國北部來台的旅客被確診帶有茲卡病毒,讓這陌生卻又令人畏懼的茲卡病毒引起話題,幸好海關處理得宜未造成散播,疾管署已將茲卡病毒感染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需在24小時內通報。
茲卡病毒最早於1947年4月在非洲烏干達境內茲卡森林中斑蚊體內被發現,並在野生的靈長類動物之間傳播,人類則被認為僅在非洲和亞洲局部地區一些零星個案發生感染,直到2007年在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的雅浦島發生群聚爆發,2013至2014年在法屬波利尼西亞有更大的地區群聚流行,到了2015年5月至11月世界第五多人口數的巴西,全國27個州中有18個州有病例的報導,估計約有130萬人受到感染,鄰近的哥倫比亞、蘇利南和加勒比海地區也淪陷,成人感染後依病毒量而定有些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發燒,大部分人會發燒、眼窩痛、肌肉關節痠痛、紅疹和結膜炎等症狀持續2~7天,少數人會進展到神經病變(Guillain-Barré syndrome),而造成最大傷害是在孕婦被帶有病毒的斑蚊叮咬後,會使胎兒先天性感染而顱內鈣化、神經發育異常、視覺受損,出生後出現小頭畸形,智力發展缺陷,2015年巴西這種罹病新生兒盛行率達十萬分之99.7%,由新生兒或羊水中證實有茲卡病毒的感染,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管中心也提出旅遊警告,衝擊了2016年8月將在巴西舉辦的奧運活動,甚至在奧運結束後各地運動員可能將茲卡病毒帶回國內,茲卡病毒散佈至全球各地有山雨欲來之勢。
茲卡病毒目前有非洲型和亞洲型兩種分型,可以想像病毒也隨時代在演化,但尚未有出血型個案,感染後目前無特效藥或疫苗,病毒會隨旅行者散播至全球,於適合的氣候中潛伏在各種斑蚊體內伺機而動使人類致病,最佳預防方式就是使用防蚊劑避免蚊蟲叮咬,防蚊液要噴灑在 最外層衣物上,而不是只有在皮膚上效果有限,尤其是孕婦要特別注意,建議不要前往疫區。(供稿人: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小兒科 邱耀寬醫師)

邱耀寬醫師簡介:

現 職: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專攻領域:
一般兒科疾病、感染症
看診時間:
星期一上午及下午、星期五上午及夜診
網路掛號:http://reg.807.mnd.gov.tw/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