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市長出席「2022 SDGs國際論壇」,分享桃園永續城市推動經驗
鄭市長出席「2022 SDGs國際論壇」,分享桃園永續城市推動經驗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24)日上午前往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出席「2022 SDGs國際論壇」。鄭市長表示,減碳已經是全球的共識,目前中央已提出2050淨零排放以及訂定2030減碳目標的承諾,但仍需要規劃一條淨零路徑,包括再生能源、循環經濟、低碳科技、綠色金融、智慧建築、環境智慧管理等,都是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並透過碳稅等法規的制定與修正,提供企業誘因。鄭市長指出,在政府與民間部門形成共識、共同合作下,讓低碳城市、循環經濟可以成為未來國際通用的共同語言,也是台灣接軌國際、貢獻國際的一個重要方向。

鄭市長說,桃園升格後,以低碳城市做為發展目標,2015巴黎氣候峰會及2021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期間,市府皆派員積極參與。去(110)年氣候峰會以調適與減輕為主題,並引入新的減碳科技及財務模式來促進低碳化的實現,與會成員也提出許多良好的建議。

鄭市長表示,桃園是台灣最大的工業聚落,有1萬2,000家工廠,工業產值全國第一,在全台縣市面對少子化、高齡化的問題時,桃園仍維持人口出生率高於死亡率、移入人口率高於移出人口率的發展態勢,是一個人口正成長且相對年輕的城市。升格後,市府制定「桃園市低碳綠色城市自治條例」,並成立「桃園市綠能專案辦公室」,並在109年依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提出「桃園自願檢視報告(VLR),110年成立「桃園市政府永續發展會」,讓城市治理符合SDGs的17項目標,並作為市府施政的核心價值;以再生能源為例,目前桃園整體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691MW,其中太陽光電系統是北台灣第一名,相較升格前成長87.5倍,透過各種公私部門合作方案,讓再生能源成為主流。

鄭市長也表示,桃園在政府再生能源補助上率先提出儲能設備補助方案,目前台電提出「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調頻備轉輔助服務」試辦計畫,預定達到1.2GW,其中桃園虛擬電廠儲能設備的投資個案在今(111)年就有18件,未來將可作為用電尖峰、離峰時的調節,有效提升電網穩定度。

鄭市長指出,桃園持續落實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政策,自103年起,7年來降低13.74%,減煤減空污政策也是近期聯合國氣候峰會的主題之一,目前台灣包括大潭電廠及通霄電廠是採用天然氣發電,台中火力發電廠及興達火力發電廠則是採用燃煤發電,政府將持續提升天然氣發電比例,逐步讓燃煤發電退場。

鄭市長也指出,桃園是全台工業用鍋爐使用最多的城市,市府持續輔導大宗生煤使用廠改燃生質燃料、固體再生燃料(SRF)或天然氣,7年來總計輔導1, 572座企業鍋爐改燃乾淨燃料。桃園也率先全國、首創操作參數連線監控(CPMS),並在市內設置超過千件空氣盒子,透過智慧科技加強空污稽查,目前桃園懸浮微粒PM2.5正逐年改善,3年來年平均值為13.4μg/m3,低於15μg/m3的國家標準。市府也持續協調大潭電廠空污減量,目前大潭電廠共計6組機組,未來將配合中油第三接收站增設3部機組,市府也要求未來9部機組氮氧化物排放量必須低於原有6部機組的排放量,以達成空污減量目標,並規劃將此類空污協談機制運用於石化廠、鋼鐵廠,促進空污減量。

鄭市長表示,循環經濟是桃園都市發展的重心,桃園是台灣最大的廢棄物處理場域,擁有各式各樣的資源化工廠,市府建置全國首座生質能中心,處理廚餘、污泥等高熱值廢棄物,年發電量預估可達2億度,熱處理單元發電效率預估達25%,未來也將持續協助循環經濟機構、資源化工廠提升品質。

鄭市長提及,市府也重視碳足跡與碳揭露的推動,桃園在2019年至2021年國際碳揭露計畫(CDP)中,連續3年獲評為A級城市,展現市府推動減碳路徑上的成果;市府也與經濟部工業局合作,協助企業推動綠色生產轉型。鄭市長強調,桃園是全球PCB產業的重鎮,產值高達7千億元,早期PCB產業被視為高污染產業,但在升格後,市府推動重金屬總量管制政策,要求企業新建廠房必須符合高排放標準,有效降低南崁溪、新街溪、埔心溪等重金屬銅濃度。此外,桃園歷年來,重金屬污染農地總計列管342公頃,在市府積極整治下,已於110年完成復育、全數解列,讓綠色農田再現。未來PCB產業也將朝向「低碳高質」的目標邁進,讓PCB產業得以永續發展,突破減碳困境。

鄭市長指出,現今包括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縣市都在推動軌道建設,希望降低燃油運具的依賴度,桃園也期盼透過機場捷運、捷運棕線、捷運三鶯線延伸八德段等3條捷運路線發展綠色交通,達成北北桃1小時生活圈。在低碳交通發展上,桃園是電動機車發展的故鄉,主要大廠都設置在桃園,目前桃園電動機車已經超過8萬輛,較升格前成長近10倍,充電或換電站也從最初的500站成長至1,422站,市府也規劃於2030年完成公務車輛及客運全面電動化,而建立友善電動運具環境仍是目前台灣面臨的挑戰,他認為應將汽車充電或換電站作為國家綠能基礎建設推動項目,以提高民眾使用電動車輛的誘因。

鄭市長表示,桃園是台灣物流重鎮,積極推動柴油車定檢及淘汰,市府與國內五大柴油車商共同推動「保檢合一」制度,讓車輛取得符合空污標準認證,並研議開放桃園國際機場需有相關認證的柴油車輛才可進入,未來也將持續在生態物流方面將低碳交通作為發展重點。桃園在3年前與地方政府永續發展理事會(ICLEI)合作,獲選為全球首屆國際生態物流主席城市,市府也規劃包括沙崙綠倉儲、青埔綠能物流聚落、楊梅智慧共享倉儲、機場倉儲物流、中華郵政物流暨華亞科技園區及大溪商圈等6處示範區;以大溪商圈為例,市府在大溪停二停車場設置「低碳寧靜轉運站」,與各家物流業者合作,未來大溪老城區貨物將先運至轉運站卸貨後,再改用電動貨車或油電車等低碳運具配送至商家,也獲得地方居民及商圈店家的支持。

鄭市長也指出,桃園重視都市減碳政策,首創導入智能路燈照明系統,將全市16萬2,000盞路燈改為智能LED路燈,有效降低耗能約70%,年度電費從2.19億元驟減至6,600萬元,展現優異的減碳效果,並全國首創人因視覺雙色溫路燈設計,於路段使用黃燈、路口使用白燈,會隨著天氣晴雨改變照明模式,有效提高駕駛行車專注力,路燈報修平均時數也自50小時降低為12小時。此外,住商節能也是都市減碳重點之一,目前公務機關正在推動逐步汰換成1級節能設備的計畫,未來新設建築也將從綠建築設計走向智慧建築的方案。

在推動生態城市方面,鄭市長表示,市府推動濱海綠色廊道造林計畫,透過企業媒合等方式,在國有土地、河川、海岸等規劃5年種60萬棵樹,增加桃園的綠色資產。在海岸保育方面,市府陸續劃設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新屋石滬群等四大海岸生態亮點,目前也是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的熱門去處。在河川治理方面,市府則推動全流域治理政策,其中污水下水道接管戶數也從升格前約2萬7,726戶,成長至目前約17萬戶,成長率六都第一,並同時推動多項河川水質改善、水環境營造措施,以南崁溪為例,目前南崁溪畔正在舉辦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讓大家在欣賞裝置藝術之際,也可以看到桃園營造親水城市的成果。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