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湳分隊劉雨奇為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及實現個人理念而報考警專,在桃園消防服務9年多,有超過6年時間專職緊急救護工作,接觸過急病、車禍、孕婦急產等各種情境複雜的救護案件,而劉雨奇卻獨對「精神疾病患者」懷抱特殊的關懷與研究興趣,也就此改變自己的人生。
減輕家中經濟負擔,投考警專消防系
家住雲林的劉雨奇,從小就因家裡經濟環境不佳,加上悲天憫人及喜歡與人互動溝通的個性,在媽媽的支持下,決定報考警專消防系,除希望減輕家中經濟負擔,也期盼能趕快成為獨當一面的消防員,從事救人的菩薩工作。
為救人願犧牲~「媽,如果我殉職,請為我驕傲」
劉雨奇說,從小看著媽媽四處幫人煮飯、打零工,苦撐活撐,才將他和姊姊拉拔長大;媽媽的辛苦,他看在眼裡,難過在心裡,因此只想趕快長大賺錢,讓媽媽過好生活;很幸運考到警專,並下單位經9年實務歷練,終於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消防員,但消防工作的高壓高危險性,卻也讓媽媽日夜擔心。貼心外向的劉雨奇以獨異于人的方式安慰媽媽說:「媽,生死有命,如果有一天我因救人而殉職,千萬不要難過,要為我感到驕傲,因為我死的光榮。」劉雨奇後續也補充說,自己的安全自己顧,平常就要加強健身,向資深幹部請益,並從救援工作累積經驗,才能盡力確保執勤安全。
疼惜精神病患,潛心研究並開導家屬
身為專責救護人員的劉雨奇,出勤救護勤務的頻率相較分隊其他人高,面臨車禍翻覆救助、孕婦急產或特殊急病案件等艱鉅救護環境的機率也多,卻獨對精神疾病患者投注關心並針對相關案例潛心研究。
大哥患病縱火、小弟酗酒失控,母子三人遭排擠
提到過往執行的精神疾病救護勤務,劉雨奇緩緩道出印象極為深刻,恰逢上月才發生有關母子一家三口因兄弟皆是社區問題人物而遭排擠案件。該母親獨自撫養一對兄弟,其中大哥是精神病患者,曾在家縱火,而小弟精神狀態正常,但因長期酗酒致情緒控管不佳;劉雨奇說,ㄧ開始僅將大哥強制送醫,後來小弟也送去療養院,甚至後期整個社區都認為這名媽媽也有問題需送醫。
劉雨奇後來曾再次出勤該戶人家救護案,當準備將大兒子強制送醫時,卻突然聽到媽媽一旁啜泣說「別人家的孩子都是開心長大又孝順,而我們家這兩個卻讓大家像在躲瘟疫,最好趕快消失。」劉雨奇聽聞頓時體悟精神病患及其周遭環境對家人造成的身心煎熬與折磨。
精神病患失意人生~一心求死,酗酒吐血,救不回
劉雨奇又說,後來那戶人家再呼叫消防隊救護車,這次不是大哥精神疾病發作,而是肝硬化致吐血倒臥家中,送醫急救後,仍回天乏術;後來才知道,大哥一心求死,每日喝爛醉,吐血也不就醫,就這樣,走了。
改變人生觀~懷抱知福感恩心,期許未來再深造
劉雨奇強調,在多方蒐集資料後發現,精神疾病的發生可能是大腦功能不穩定所致,防範上需較傾心注力,但有別於該案例,只要與外界保持正常互動,或當遭受壓力打擊時,適時尋求親友關懷協助及專業引導,大致可避免病情發作或惡化。把消防工作當志業的劉雨奇感嘆說,從事消防工作後,他更懂得以同理心看待週邊事物,也更珍惜這份工作和愛他的家人,未來如有機會,也許會往醫療救護領域深造發展,期能幫助更多人。
持續關心+專業醫療診治,減少發作頻率與傷害
消防局指出,去(104)年度受理緊急救護案件計9萬500餘件,其中急病救護高達3萬4,906件,佔全年度案件數之35%,而精神疾病救護案件雖僅佔全年度2,300餘件,卻時有同一患者尋求消防救護人員協助頻率達10次或更多者,顯見精神疾病患者亟度需要旁人不間斷的關心與持續性的專業醫療協助,方能將減少再發作機率並將傷害減至最低。
消防局表示,精神疾病可從前驅期發現癥兆而警覺,例如人際關係退縮、功課退步或性格改變等異於平常現象,如該現象持續一段時期未改善,即需透過親友積極關懷引導或進一步接受專業醫療診治,方能減少憾事發生。
消防局強調,民眾如生命安全有危險之虞或需要緊急救援協助,消防人員24小時全天候守護,使命捍衛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救護人員劉雨奇~為盡孝走入消防,為病患投入研究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