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玩科展,進入全國賽
桃園市仁和國小601班學生在林徹輝等多位老師指導下做科學展覽研究,最令人好奇的是全班每位小朋友都參加,並在今年桃園市科展競賽中獲得佳績,其中有三件作品均獲得第一名,將在七月代表桃園市參加全國科學展覽競賽。教務主任鄧達鈞表示:「科學展覽是科學教育的一環,從601班的科展研究中可以看到,只要肯花時間且用心實驗,每位小朋友都可以在科展中得到學習的自信心,並且獲得不錯的成績。」林老師並分享科展教學的心得,希望科學教育能在國內更加普及,以教育提升國力。
一、從生活中尋找題目
最早在決定科學展覽題目時,班上學生庭瑜想要做冰塊融化的相關研究。庭瑜說:「每次喝飲料都要趕快喝完,不然飲料的味道會因為冰塊融化而變淡。」因此她想和同學一起找出冰塊融化的規律,並且發現何時喝完飲料會最好喝。另外有一次出去校外教學時,導遊在車上介紹地震相關知識,並且說明土壤液化的嚴重性,此時恰逢高雄美濃大地震,回來後便與同學一起討論,打算找出土壤液化的關鍵因素與防治策略,讓大家對土壤液化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些題目看起來都很普通,但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學習的好奇心,也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利用課餘時間進行
在決定科展研究方向之後,學生自己尋找指導老師,討論後訂定研究方法與流程。為了能夠讓學生更投入科學研究,老師將教室分成好幾個區塊,包含科普書籍閱讀區、數學遊戲區、冰塊融化實驗區以及走廊沙石區等。自此,不管是下課或午休,甚至星期三下午或假日的時候,每個區域都可以看到一群群忙碌的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忙著堆沙、倒沙與製作冰塊,甚至連矽油都買來做實驗,另一群學生開始製作線上問卷,對全校進行大規模調查,以了解大家喝飲料時對冰塊融化影響的感受。這些實驗都不會耽誤正常的上課作息,雖然非常忙碌,但學生都被實驗的熱情推著走,完全沒有疲累的感覺,這就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三、培養挫折承受能力
學生立宇說:「我最不解的就是當每次快要找到答案時,又突然發現一開始的方向就是錯的。」立宇的研究靈感是來自於數學課使用的五連塊,他們想要利用電腦運算的強大能力,找出五連塊拼成長方形的答案,但因為數字繁雜,其中的規律又隱藏在大筆數字下,在實驗中時常遭遇挫敗,然後又必須從頭開始假設和進行實驗,慢慢的學生開始感到不耐煩,這時老師的安撫與鼓勵就很重要。雯棋說:「一開始我對重複進行實驗感到厭煩,但後來我知道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有這些錯誤才有了後來成功的結果。」由此就可以看到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一切的耐心與等待都是值得的。
四、科展指導老師團隊
這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從六年級上學期開始進行,為了讓學生對科學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導師特地安排了台中科學博物館的校外教學。學校也邀請元智大學的大學生們進入校園,與孩子們分組討論與實驗,以便加深學生對於研究架構的了解。指導老師之一的韓光榮回想著說:「剛開始學生來找我指導科展時,我告訴他們我的要求很嚴格,他們不但不還怕,而且時常提出令人訝異的想法與創意。」而各組在每個實驗結束後,都會跟指導老師們討論實驗結果與後續實驗計畫,指導老師們也會在放學後聚集討論,以便了解全班實驗進度以及學生實際狀況。
五、增進科學能力
在進行半年的科學研究後,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模式與過程已十分清楚與了解。在下課時學生會主動討論接下來的研究方法,並且相互提醒實驗注意的小細節。庭妤說:「以前我都不知道做實驗前要進行文獻探討,在文獻探討後就可以知道哪些項目是別人已經做過的,這樣就可以避免重複做一樣的事情,而且可以更加清楚研究的方向。」宇晨則說:「雖然我自然成績不好,但我覺得進行科學研究很有趣,不像考試那樣,一次失誤就無法彌補,科學研究中如果做錯了,那就再做一次就好了。」校長葛倫珮表示:「仁和國小的學生在五年級就開始做專題研究,這也是奠定研究的基礎教學,因為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能夠讓孩子學會獨立研究與解決問題,是我們當老師最重要的目標之一。」這次有三組共16位學生將在七月代表桃園市參加全國科學展覽比賽,代表只要教師改變教學心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相信孩子必能有自己的舞台。
全班玩科展,進入全國賽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