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座水庫虎頭埤風景區變身
山上水道博物館雙十揭幕精彩可期
﹝記者楊真懿/臺南報導﹞台南虎頭埤風景區在全台素有台灣十二勝景之一的美名,有「小日月潭」之稱,是台灣第一座的水庫,至今已約有370年左右的歷史。相傳1640年荷蘭人於此建造埤頭,提高水位,連接山洞渠道,引水灌溉,虎頭埤因山勢形狀如虎頭聳峙而得名。2011年規劃了「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將於雙十開園,內容精彩可期。
2011年起由臺南市文化資產處陸續辦理國定古蹟臺南水道修復計畫,並配合原農業局苗圃及豐富生態,規劃成「臺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最近在經過改造變身後將於雙十開園,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充滿日式風味建築及相關淨排水設施,已經成為全台最重要的水質博物館。
山上區的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包括原稱為「臺南水道水源地」的博物館區及相距約兩公里的淨水池區,於1992年完工,總面積約36公頃。啟用後潔淨的飲用水進入家庭,有效提升台灣公共衛生品質,保障民眾飲水安全問題。
水道興建歷史上可上溯到1987年,當時臺灣總督府為了提供潔淨民生用水,改善衛生環境,規劃興建的重大建設,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與其學生間駐守濱野彌四郎進行臺南地區的水源、水質的調查,於1912年開始建設,工期共歷時10年。
隨著都是人口逐漸成長,在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與潭頂淨水廠陸續完成後,山上淨水場初步處裡的原水,轉為潭頂淨水場原水來源之一,臺南水道卸下給水重責,將多數就有廠房設施除役;除歸屬山上淨水場設備外,原「臺南水道」其他的器械及建物於1982年功成身退迄今。
「臺南水道」的水源取自曾文溪,經唧筒抽取原水後,先輸往目前位於園區外的沉澱池沉澱後,再送至快濾過統室B館,經過14個來自英國的快濾桶過濾,以及加藥(加入明礬、曹達藥劑…)等過程後,再利用送出唧筒室C館的動力,將水送到南側距離約兩公里的山上淨水池內貯水,由於淨水池與台南火車站有60公尺落差,經過處理後的自來水,以重力給水方式,輸水20公里進入市區,供應整個臺南市居民的民生用水。
原「臺南水道」見證日治時期衛生工程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其建築與空間形式頗具特色,2000年前後山上社區熱心民眾主動參與環境整理並呼籲指定古蹟,2002年原臺南縣政府的古蹟審查會議,指定為縣政古蹟,2005年復經內政部審查為國定古蹟,2010年更獲得日本土木學會認證為世界重要土木遺產。
由於水源地長期列為管制區域,也保留了相當完整的動植物及昆蟲生態,經調查,園區共有87種的植物種類,包括樟樹、小葉羅漢松、蓮霧、龍眼等樹,大多有70年以上的樹齡;鳥類則有黑冠麻鷺及二級保育類鳥種鳳頭蒼鷹、白頭翁等44種,昆蟲類以蝴蝶數量最多,夜間則有許多螢火蟲,是充滿生態自然的場域。
園區中可見到難得一見的琉球松,及許多罕見的生態物種,未來的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為推動台南低碳城市,全國首艘太陽能電動船大目降一號,讓國人體驗,這是美國驗船協會依據永續、環保、乾淨、無噪音等原則所設計,採用太陽能供電,獲得經濟部能源認證,啟動遊湖,安靜舒適、無油水污染,是一艘綠色、環保、生態保護的科技船舶,可搭載50名遊客及2名工作人員,提供遊客優質賞遊服務。
還有還有,百年的虎月吊橋、環埤的自行車道、水上人力腳踏船、超大型划水道…等,都是這裡的特色,值得遊客來此共遊,不妨趁著雙十假期來趟知性之旅。
台灣第一座水庫虎頭埤風景區變身 山上水道博物館雙十揭幕精彩可期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