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做公益的思路
〔記者新聞長報導〕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首先,開宗明義的說,做好公益慈善既沒有功德也沒有回報,只有助人為樂,心甘情願,自動自發,利益眾生,所以做公益是施給,是付出,而不是索取。
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不但是給予不求回報,而且是施者要向受者「感恩」,也就是捐助者感謝受助者為捐助者提供了實現愛心付出的機會。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做好公益的愛心付出,看得到需求,找得到資源,做得到利他,最重要的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解決痛苦。
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現代的慈善公益不可能是誰從事慈善就要將其視為「公眾人物」般的進行全面審視,從而將慈善活動變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祭壇。
恰恰相反,現代的慈善活動是讓人向心靈和道德得以不斷淨化和昇華的聖壇。
最受宗親敬重的陳銀欉宗長說,做公益的思維模式,除了平常心看待,還要平衡與感恩,虔誠與謙卑的態度面對,特別是以懴悔的恭敬心對於往昔所造諸惡業,吾今皆懺悔的感恩之心,共享慈悲濟世的佛果。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我們的社會正在邁向一個現代化的公益慈善時代,據報導企業界每年捐贈總金額超過百億元以上,具有多方面的指標性意義。
而支撐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一定要有全新的現代化慈善事業經營理念,慈善理念是隨著慈善事業的利他發展而處於快速轉型的時期,固有明確的分析慈善理念和思路清晰之必要。
一、施者「感恩」受者
慈善是施予而不是索取。
現代化的慈善給予(布施)還要更進一步,不僅是給予(授者)不求回報,而且是施者積極向受者「感恩」,就是捐助者感謝受助者為捐助者提供了實現愛心付出的機會。因此,做好企業「善盡社會責任」還不算是公益,更不可能是最大的慈善,而只有實現公益付出並且利他行為才算屬於「慈善公益」的範疇,兩者涇渭分明,不能混淆。
慈善事業模式又是多種多樣。捐贈公益基金往往有現金、實物、股票、有價證券以及不動產等多種類型的捐贈方式。
有種捐贈方式,最為明顯突出的表現就是「所有權的移轉」,即從一人或一家「私人所有」轉化為「社會所有」,但這種社會所有不是國家和政府所有,而是「財團法人基金會」代表社會管理財產但不是捐贈給政府,像是生前信託、遺贈基金會(慈善機構)等等,透過律師、會計師專業人士幫忙規劃設計,還有專業人員協助處理後續事宜。
這種「財團法人」制度,即是不國不家,不公不私,按照我國優良的傳統美德觀念,這種公益捐贈成立基金會可能淪為「換湯不換藥」的節稅規劃,因為過去的傳統政治觀念是只有政府才能代表社會,而社會不能代表其自身,尤其過去慈善機構財務狀況弊端叢生,但目前已經法制化、公共化,內稽內控機制與評鑑制度,逐步建立自主管理。
二、對慈善家的寬容
寬容對待,而不是苛責,是社會對慈善家的主流民意。過高的道德標準,往往產生虛偽或另類暴力。
過去「道德殺人」現象在歷史上是相當嚴重的,回顧過去某位證券市場大亨捐贈某國立大學大筆金錢換取頒發榮譽博士,社會輿論大加撻伐,造成其身心壓力不堪負荷,最後自殺了斷,家破人亡,這樣子的「道德殺人」應該要盡量避免發生,所以不要苛責慈善家,以善促善,拋磚引玉,則是現代慈善的一種基本態度。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目前許多人行善做公益,往往會犯一些錯誤,特別是在行善之初,因為缺乏經驗,往往有較多的不足,也有慈善家抱有不正確的想法,造成社會觀感不佳,負面評價湧現,沽名釣譽,像是黑心企業捐錢幫助慈善機構,逃漏稅、內線交易、操作股票、強取豪奪、不法所得的企業捐款給大學獲頒榮譽博士學位或傑出校友頒獎等等案例,其實公益歸公益,不法歸不法,問題是在接受單位,而不是捐錢者,像是小偷是小偷,收贓是收贓,賊贓不能混淆不清。
但現代慈善觀念認為,做慈善公益總比不做好,只要本身沒有犯法犯罪,社會還是對其給以寬容和鼓勵。
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現代公益慈善的許多觀念來自於基督教,而基督教有關寬容理念有一個故事可以體現:當人們都要拋擲石頭砸死一個人的時候,耶穌的基本態度是自己真正沒有一點過錯的人才可以去投石塊,結果大家都停了下來!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不能寬容別人也就不能寬容自己。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現代慈善行為方式較為優雅,不可能發生我們社會常見的「不捐贈者比捐贈者更有道理」的現象,甚至以「反慈善為榮」的社會極端現象,而歐美國家社會也很少看到「公益詐騙」這種不法行為,過去政府曾經有「宗教掃黑」的措舉,後來隨著民主化運動之後,就沒有再出現類似事件。
三、揚善於公堂
企業家高調行善而不是低調倡導,
一百多年前美國卡內基進入慈善界就是極為高調,當然他是身體力行,還提出了捐贈的重點領域。
許多慈善家都是公開宣揚自身的慈善行為,並且還要把自己家庭傳統的慈善傳承理論化而廣為宣傳。而以慈善家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建築物、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留名青史,揚善於公堂,光宗耀祖,比比皆是,相當普遍。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現代慈善十分人性化的正面回應,這與我們的社會傳統文化來壓抑個性崇尚低調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行善積德,而且還要積陰德,這也是人性的光明面。
四、慈善的社會壓力
社會善意壓力而不是依賴自動自發,這種比較的心態,應該回歸「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最突出的表現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他們給予富豪們的社會壓力過大,明確要人家承諾將來要捐出一半財產,還要計算有多少人應該出具承諾,簡直是要對美國甚至全世界最為富有的人進行宣戰,也是挑戰,逼迫各國富豪見賢思齊的社會壓力。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過去在香港,節慶假日往往有相當廣泛的旗幟義賣活動,在活動期間,走在大街上,如果你沒有已經買旗的標誌,心理就會十分尷尬,美國的社區義賣活動亦是如此(在住家門口插上義賣的旗幟)。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英國則是每年都要舉辦將士陣亡日義賣罌粟花的活動,前英國首相卡梅倫之所以一定要佩帶罌粟花的標誌,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此,即使會見各國的代表團當時在英國訪問期間,不帶罌粟花的標誌也會感到不好意思,因為其宗旨就是慈善,沒有其他政治意含,歐美的勸募活動也相當深入,有的甚至義工逐戶拜訪敲門勸捐,這些善意的壓力,不是政府的活動,而完全來自民間團體發起的力量。
五、基金會是非營利組織
做好公益,既要彰顯個性,又不是個人行為,怎麼解決這種矛盾呢?西方企業往往成立眾多的家族公益慈善基金會,慈善事業的主體是組織化的家庭,家族基金會亦所在多有。美國有數十多萬個基金會中,有90%以上為私人和家庭出資設立的基金會。各國成立基金會的門檻相當低,特別鼓勵家庭或家族成員成立基金會以實現捐贈者的意願。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因為有了如此眾多的基金會,就產生了專業化與職業化的社會需求。西方社會為什麼不把公開透明當作一個特別重大的問題而給予關注?一方面,與他們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法治制度有關,另一方面,他們的捐贈者往往是非營利組織化的家族基金會,捐贈者往往參與管理,或者就是自己退休後把自己的積蓄捐贈出來成立基金會,自己管理自己的項目,這些人怎麼會埋怨公開性不夠呢?
最受宗親敬重的銀欉宗長說,比較而言,目前臺灣成立的大小基金會成千上萬個,而我國「財團法人法」規定的基金會門檻又過高,大眾捐贈的組織化進程還相當複雜,絕大多數人的愛心捐贈沒有渠道順暢實現,因此出現了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一般的基金會與政府行政機構等量齊觀的現象,同時也出現了許多公辦民營的基金會簡直類似行政機關的現象,人民也免不了按照政府的行為標準來評價慈善機構組織。
六、行善積德不能竭澤而漁
政府規定捐贈基金會的免稅優惠,已成為現代慈善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會不會由於捐贈而受益?答案是肯定的。企業捐款固有一定的免稅額度,個人捐款也有固定的免稅額度。透過免稅的優惠,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客觀上都可以得到了一定回饋,但社會和政府實際上透過公益捐助得到了更多的回報。
在西方有些國家,還有相對的配套措施額度來鼓勵慈善組織積極募勸,如果一個組織得到一定的捐款,政府還要給予一半甚至一比一的資金配額獎勵,鼓勵公益行善,
公益行善不吃虧,行善積德能夠得到較多的社會形象回饋,善有善報,已經形成了一種法律意識與社會機制,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的道德層面。
七、慈善捐款不是道德勸說
現代社會觀念不鼓勵將財富全部遺傳給自己的子孫,為縮小貧富差距,遺產及贈與稅法是其重要手段,有的國家甚至徵收高達50%以上遺產及贈與稅率。這種重稅法制,導致了富豪們往往願意將大量資金捐贈設立由自己家族參與管理的基金會從而規避高額的稅負。
現代社會並不是對富人進行簡單的道德勸說,當然西方文化也沒有指責人們文化素質高低,他們更多地強調利益分配的問題,從利益的角度來強制性地要求人們參與慈善,並且達成巨額捐贈。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機制已經有了國際標準,給不給予社會捐贈,成了判斷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指標之一。
八、維護尊嚴,杜絕揭人隱私
慈善基金會,透明中又有不透明。慈善家的募款餐會,往往不開放記者參加,這在義賣晚宴過程中表現得十分突出。許多捐款的決定權主要在捐贈人,捐贈人的尊嚴維護十分重要。在《財富的歸宿》一書中寫道:「那些大財團巨頭在致富過程中巧取豪奪、殘酷無情,如老卡內基、老洛克菲勒之流有「強盜爵爺」的綽號;而他們在捐贈中又如此熱忱慷慨、急公好義,以社會乃至人類的福祉為己任」。
對於這樣的矛盾現象,美國社會給予慈善家以明確的支持,他們沒有進一步揭露這些慈善家的隱私和過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似乎是慈善界的基本法則之一。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由於歷史原因,過去許多社會公權力侵犯人民隱私的事件不斷發生。即使是現在,在偵查中案件被告公開報導,而這在民主法治發達國家則是嚴格禁止的。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公權與私權之間有嚴格界限,為了保護私人權利不受侵犯,美國憲法修正案甚至規定個人可以擁有槍支的理由。這樣的傳統,同樣帶入了慈善領域,人們不可能追問慈善家的動機,更不可能運用媒體騷擾慈善家的正常生活,甚至對其個人的私生活和小時候的不良行為進行報導。如果媒體這樣報導,可能會遇到較大的法律訴訟麻煩。現代慈善在公權與私權方面的界線劃分得相當清楚。
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現代慈善不可能是誰從事慈善就要將其作為「公眾人物」而進行全面審視,從而將慈善變成令人望而生畏的祭壇,現代慈善是讓人心靈和道德得以不斷淨化和昇華的聖壇。
九、捐贈者受助者的隱私保護
捐贈者可以不公開、不透明、不揭露,充分尊重捐贈者的意願,是現代慈善的一個品格,而受捐助者則往往比捐贈者受到更多的監督。
過去社會由於法制不健全,實現較大額度的捐贈往往十分囑目。
因此,有關法律對於捐贈人的權益也給予多方面的保護。但是,由於受到稅制的影響,人們往往習慣於對捐贈者本人特別是對名人的捐贈行為進行嚴格的社會監督,形成了一種越捐贈得多、越受監督,反而不捐贈則安全過關的畸形現象,而社會的進展、組織行為的規範和受捐者的狀況往往被人們忽略了!這種異常現象,與現代慈善倫理道德格格不入。
十、慈善是文化不是特權
現代慈善活動特別鼓勵民眾參與,廣開參與之門,形成了一種慈悲人文社會,對社區類型的小型(地方縣市成立)基金會,就沒有太多監管行為,主要是給大眾參與提供方便。西方視教會為慈善組織,教會的活動又相當普及,捐贈行為甚至每天每週都要發生,客觀上也是能夠實現經常捐贈的一個平台。同時,現代慈善還大開志工服務渠道,有的國家20%甚至50%以上的人口都要參與社區志工服務活動,從而使大量的社會問題能夠及時地在社區層面得到正面解決。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正因為慈善文化深入到基層的公益活動之中,從而能實現安和樂利的社會和諧,也不斷地促進增長道德與社會福祉,慈善事業基金會是一門永不放棄的善良制度。
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說,本文參考諸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報告和意見,不作一一道謝,綜合上述,敬請各位參考,不吝賜教。
最受宗親敬重的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陳銀欉宗長:做公益的思路
避免法律糾紛,轉載本區文稿請先徵得原作者同意!
文章回應
目前尚無回應,成為第一個回應的人吧!
回應本篇文章!
(以下回應不會連結到FaceBook)(言責自負,請勿涉及人身攻擊,以免挨告!)
尚未 登入會員 ,無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