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長的都更日誌110/4/1 晚上有幸聽過社會學教授魯貴顯的一堂課,深有所思啊! 海明威談的是老人與海,我想談的則是老人與房! 都更老屋的擁有者,多半都是富人,成為富人的,多半又以老人居多,說老人決定都更成敗,一定不為過,您認同嗎?既然主角是老人,如何能捨棄老人的權益談都更和危老?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是老人,即便身體老了,心裡還是覺得自己很年輕,真正覺得身體老了、心也老了,還不想活化心靈,這樣的人,想必離休息的時候也不遠了,這時候,你還期望這樣的人,同意和你都更或危老嗎? 身體老了,可以透過保健、透過鍛鍊,重新活化身體細胞、強化體格和肌肉,不管哪一個年紀,都可以享受這樣的權利,但心靈的活化如果無法走在前面,身體的活化、觀念的活化、知識的活化、健康的活化,都是空談,換句話說,都更要轉變的,不是身體上、物質上、結構上的,而是心靈和觀念上的認同。這些感覺性的想法,老人多半不會說,當他不同意的時候,他只會委婉的告訴你:「都更要走好久,等到別人都同意了,我再來簽!」、「我同意都更,大家都支持,我不可能反對,等到都更做的成的時候,我再來簽!」或是「我也擔心以後樓梯爬不上去,想要換個有電梯的,但是都更可能等不到,還是把老房子賣掉,去買個新的,比較實在,至於簽這張,我再想一下!」... 年長者的想法,往往不是實施者以為的傲慢或想要分更多,多數都充滿了智慧,只是你有不有感受到?都更被選擇的對象,每一位其實都已經是人生勝利組!他們有房、有地、有資產,對無殼蝸牛而言,這已經是多麼足以為傲的成就,這樣的一群人表達出來的語言,我更相信是人生經驗的累積,也是他至今屹立不搖的見地,就算他是繼承祖產而來的,在還沒敗光之前,能夠守成,也是不容易的成就。第一時間,我們如果不相信年長者的語言,憑什麼希望他能相信你?我相信年長者們的智慧,至於他夠不夠老,則是另外一個問題,當下最能做的,可以是喚醒他/她的本能、提供年長者更好的選項。 有年輕的都更者說,如果可以買LV包包,為什麼要買地攤包?誰不喜歡LV包包?但實務上,可能很多老人就是習慣勤儉持家!當買一個LV包包的價錢,可以買10個地攤包的時候,可能有很高比例的老人都選擇地攤包,因為真正的問題,是他選擇實務取向,還是認同取向,老人的務實,往往可以輕易戰勝慾望,但偶爾的放縱,有時也不失為年輕化的展現,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年長者,開始選擇學習花錢、選擇善待自己、選擇更好的善終經驗,當慾望被喚起,機會可以重新選擇時,都更或危老的機會就來了! 重建的過程,與其說是說服,更像是夢想的建構,當有一個美好的感覺被喚醒、有一個重生的機會、有第二春的選擇,如果零風險、沒有財務負擔、還有機會把孩子招換回來,青銀共居這樣的美好,就可以落實在同一棟大樓內,而不必在同一戶房子內,真的選擇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是對老人的折磨?還是對年輕人的負擔?通通可以交給年長者決定,如果他的土地持份夠、重建後價值高,一間老屋,換兩間新房屋,都有可能,一間自己住,一間孩子住,相信對老人們,是很大的誘因。 如果想說服老人,但連現在都還沒老的自己都無法說服,憑什麼讓年長者聽你的建議?都更和危老重建,真的是對年長者最好的選擇嗎?都更的最大阻力,除了來自店面和頂樓,老年人口更是關鍵!憑什麼讓年長者甘願拋棄他僅有的財產、記憶和依賴跟你走都更,打掉他的回憶和記憶,換來的可能是失憶!年長者通常都不缺錢,唯有當缺少的可以被彌補,才會是動力的來源;害怕的可以被安撫,才會是修補的動力;缺損的可以被縫合,才會是圓滿的修補;擔憂的可以被化解,才會是信賴的圓滿!老人缺的,真的不是錢,而是感覺;錢沒有問題,問題是沒錢,但真的沒錢嗎?其實沒有的,是信任! 我們太小看老人的經驗和判斷力了,那是他們奮鬥大半輩子累積起來的成就和信賴基礎。佛洛伊德的需求理論中,幼兒需要滿足的,是口腹之慾;年長者最需要的,則是成就感。當我們試著拆掉他一輩子奮鬥保存下來的房產時,不但是要先毀掉他的財產,更是挑戰他的成就感,是否透過「參與」,可以讓他變得更有成就感?這不失為是個可行的方向,因為過程、時間,都還是老人們很在乎的!這也是老人們所擁有,可能還可以自我掌控的關鍵財富之一。 創造年長者的成就感,就好比是滿足幼童的口腹之慾一樣重要,當老人的成就感被滿足的時候,他的新目標才有可能被燃起和活化,如果現有的無法被滿足,他就不會有進化的動機,我相信這是生物的本能,一旦既有的被滿足了,他的慾望也將被燃起,當可以選擇的時候,生物自然會希望找到更好的出口,就像是人對五子登科的追求,有了車子就想要有妻子;有了妻子就想要有孩子;有孩子就想要有更大的房子;有了房子就想要有更多銀子;當五子都被滿足了,新的慾望和目標,才會開始建立;夢想才有機會醞釀出來。換句話說,人的七情六慾,也是進化和改變的動力,即便有人「心如止水」、「不忮不求」,他還會有「成人之美」,相信這是儒家所說,對人性本善的追求,但這不盡然是君子的德性,也可能是自私的表現,因為成全他人,也可以成就自己的被認同感,因為被需求、被依賴的感覺,往往也會是很美好的,很多老人都會害怕自己老了一無是處,成為別人的累贅,成為所謂的「下流老人」,幫老人們創造美好的夢想,增加他被需要的感覺,也是目前越來越多人捨不得退休,寧願老死在職場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是為什麼都更整合者,都要勤快去按門鈴,因為每多一次接觸,就可以創造對方多一次的被需求感,老人們原有的需求被慢慢滿足了,新的目標才有可能蘊釀出來,這時候離整合成功也不遠了。 都更是在剝奪老人僅有的財產,這個財產多半就是他的習慣、他的經驗、他的記憶、他的依戀、他的大半輩子。但都更過程中,老人要冒的風險,包括無法完成新建的恐懼、老屋有回憶新屋沒記憶、新房子不如老的便利、老房子房屋稅低,但新房子房屋稅高還有管理費、對新房子有陌生的恐懼、新房子代表老鄰居都不見了、人際關係和社交關係都要重新建立!記性好的老人,想要回憶,記性差的老人,更害怕失憶,當舊的被拆除瓦解的時候,往往還沒走到那一步,老人們就開始充滿恐懼,而恐懼,就會是老人們最真實的婉拒。 青銀共居真的可行嗎?老人家為什麼要跟年輕人,尤其還是陌生的年輕人一起居住?老人家沒有財務壓力、不用背房貸、老屋的房屋稅也很低,即便已經沒什麼收入,依然可以生活自理。但蓋了新房子,反而負擔都來了,一旦老人家沒有創造財富的能力、風險提高,都更的阻礙就會源源不絕。根本上,老人家需要的不竟然是財力,如果可以選擇,多個僕人絕對比多個年輕人更好用,都更後有管理委員會,如何說服年長者,管理員就是你的僕人?或是在管理員之外,再共同聘請一位真正的社區僕人,如果不會增加每月的管理費負擔,為什麼還要拒絕! 老城區只會越來越,人老、老房子更老,想法老、觀念老、行業老、不老的可能是房價!雙北市到處充滿了房價不低卻很老的老宅,尤其在都更和危老盛行之後,老房子的價格,又比以前更高,年輕人更買不起!因為越來越多人認為老房子有都更和危老的價值,只是大家都忽略了時間成本,真的都更的成,才會有價值的提升。當有新房子可以選擇,只是交通距離稍遠,年輕人體力好,自然會被吸引過去,一大堆的都更區、重劃區、有價格的優勢,就可以優先吸引年輕人。人多了,相關的生活機能和設施,就容易被建構起來,然後,新城區、新人力,和老城區、沒人力,就開始形成年齡上的落差、區域性的落差、老城區要翻身,如果都更困難重重,還可能嗎? 哲學家認為:「所有富裕的和有影響力的區域,終將會成為貧民窟!」歷史的見證一再演化,新生地、重劃區、都更區,只要有人潮的新興區域,自然會有更高的潛在價值和創價空間!選擇老公寓等都更、等增值,真的會比投資在重劃區來的好嗎? 但只會更老的老房子和老人,老了真的會孤獨嗎?透過現代化科技輔助和機器人陪伴,年老的人已經可以有傾聽的對象,孩子只禁得起老人們偶爾碎碎念,但機器人卻永遠不會抱怨,可以想像的未來,利用機器人陪伴,或許已經是部分準老人們會要的選項,這時候再談青銀共居,會不會把社會問題和代溝,想像的太簡化?當你老了的時候,真的願意和年輕人住在一起嗎?生活習慣不同、想法觀念不同、財產和經濟能力不同,兩個完全不同的對象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沒有更多的摩擦也很難想像,這樣的整合應該很難長久,如果是租賃關係,年長者不見得缺錢想出租,但如果可以透過出租,換來一個類似僕人的租客,倒是不錯的選項;而年輕人如果只是因為經濟因素而被迫跟年長者住在一塊,這樣的關係可以維持多久?這樣的需求有多大?可以支應這種需求的空間數量,或許會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而變多,但有意願的年輕人如果比例沒變,可以湊成青銀共居的空間就不會變多,反而更可能越來越少,是因為少子化,年輕人變少了,而少子化,也讓沒有錢的年輕人變得更少了,當年輕人不缺錢,他為何要選擇青銀共居?和自己爸媽處不來,就會和比較不熟悉的年長者處得來嗎?還是人性本善說,年輕人都有想要照顧年長者的動機和慾望?這個可能性應該比較低!當然年輕人出缺時,中年人自然遞補,也是很好的組合。 或許老人更需要的,不盡然是重建,而是整建,包含房屋的整建、心靈的整建、觀念的整建、智慧的整建、人際關係的整建、健康的整建等等,才是更重要且需求更大的市場,但偏偏相關的法律和法規跟不上,老宅區多的是二工和違建,唯一剩下的騎樓,又不能裝電梯,如果後巷也被違章建築蓋滿,老人最後只剩下一條路,慢慢走或等著被扛走!為什麼需求最大的政策出不來?因為利基少,誘因低,擔任經濟火車頭的建築產業賺不到最大利益,市場上自然不會有推手,就算老房子不見得一定比新房子還危險,但人以利動,無利可圖,政策也會胎死腹中,或許下一階段的選票利基,還有機會改變重建和整建的市場結構,但如果你是地主,重建的獲利遠大於整建,你還會選擇穿著西裝改西裝,醜醜的整建嗎?想必又是老人和年輕人的另一場戰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