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本質上是一場資源重分配的戰爭,核心爭議離不開「錢」與「權」。開發商、地主、政府,甚至住戶,各方勢力角力,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有權者得利,有錢者掌控遊戲規則」。 誰的利益最大? 1. 開發商(實施者):擁有資金與資源,透過各種手段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甚至影響政策走向。 2. 政府:以「公共利益」為名,推動都更政策,但背後是否有政商利益交換,值得深思。 3. 地主與住戶:表面上是受惠者,但實際上卻常因資訊不對等、協商不公,而被迫接受不平等條件。 權力的遊戲 都更案的推進,往往涉及容積獎勵、補助、稅務優惠等政策工具,這些權力運作的方式,決定了誰能掌控最大利益。地主若無組織,往往處於劣勢;而政府與開發商的「談判」,則可能變成利益輸送的暗箱操作。 錢與權的終極較量 都市更新本應是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城市價值的工具,然而,當它變成利益分配的遊戲時,弱勢者只能被迫接受。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有權者分蛋糕,有錢者吃蛋糕,無力者連蛋糕屑都撿不到」。 都市更新,爭的不是正義,而是誰能分到最大的利益! 當開始爭權奪利的時候,還有真正的安全嗎? 當都市更新案淪為財團與政府的權力遊戲,真正該關心的「安全」問題,反而被擺在次要位置。究竟,在爭權奪利的環境下,我們還能期待都市更新帶來真正的安全嗎? 1. 工程安全:為了利益,能保證施工品質嗎? 都市更新過程中,開發商為了壓低成本、提高獲利,可能會犧牲工程品質: 偷工減料:使用低品質建材,導致建築壽命縮短,甚至影響結構安全。 趕工壓縮工期:施工時間越短,成本越低,但施工不確實,容易埋下安全隱患。 監督機制失靈:如果政府與開發商關係密切,監管單位形同虛設,工程品質更難以保障。 2. 居住安全:更新後,住戶真的更安全嗎? 都市更新的口號是「改善居住環境」,但實際上可能造成: 權利受損,住戶被迫遷離:部分地主或住戶因為協商不公,被迫搬離原居住地,面臨居住權危機。 社區關係破裂,治安問題增加:原本熟悉的社區被拆除,換成陌生住戶,過去的鄰里關係不再,治安風險可能增加。 高房價、高租金,低收入者無處可去:都市更新後,房價與租金上漲,導致原住戶無力負擔,只能搬到更邊緣的地區。就算是原地主,新房子蓋好了,因為高昂的房屋稅和管理費,導致收入不高者根本無法負擔,就算有豪宅卻住不起,因而被迫賣屋走人,也只能遠離家鄉。窮人被迫搬到鄉下,原地主也一樣,乾脆大家都往鄉下住。 3. 政策安全:誰來保障人民的權益? 法規漏洞,讓開發商操控遊戲規則:都市更新法規存在許多灰色地帶,讓開發商能夠利用法律漏洞,以最低成本獲取最大利益。還可以將預算視為決算,公部門不能做的事情,卻叫老百姓吞下去。 行政黑箱作業,決策透明度不足:許多都市更新案在規劃初期就已內定開發商(實施者),地主與住戶往往沒有實質話語權,最後只能被迫接受,就連官員、審議委員,恐怕也只是過水走個程序,有糾紛全部要求地主走民事訴訟提告,都更程序一樣不會暫停。 災害防範不足:都市更新應考慮防震、防火、防洪等問題,但如果開發案只重視利益,這些關鍵安全考量恐怕只是表面功夫。 如果都市更新沒有公平正義做基礎,爭權奪利下,就沒有真正的安全!  歡迎加入站長的LINE,共同點亮一根蠟燭: 歡迎加入「都更之家」共學! 站長的都更良心書:如何創造都更多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4487?srsltid=AfmBOooGxI-BX3b3qwHck9uoT7xnD4QuooGF9fu-U5pqoNO-S6bfdw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