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並非單一工程,而是涉及50至100項以上的複雜專業項目與程序,每個專業角色在其中都扮演關鍵功能。然而,也正因其龐雜,每一位專業者都有其知識與能力的侷限。唯有落實「專業分工、相互制衡」的原則,社區整合與更新計畫才可能安全、順利、有效地完成。 以下簡述都市更新常見的四種主導或執行單位及其侷限性,提醒地主們在選擇合作對象時應保持警覺與判斷力: 一、營造廠(代工業者) 營造廠是唯一能實際蓋出建築物的實作單位。其關注焦點在於工班調度、施工時間、安全規範及成本控制等實務問題,一旦未如期完成工程,將面臨違約責任與損失。因此,營造廠通常無暇兼顧規劃整合與地主協調等前期作業,更不可能肩負社區共識的建立。 二、建設公司(代工業者+主導者) 多數建商擅長統包與橫向整合,習慣以契約保障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他們會尋找建築師、景觀師、營造廠、銀行、不動產經紀人、代銷業者、甚至物業管理公司組成專業團隊,強化提案整體性。然而,地主一旦全盤依賴建商主導,往往無法掌握主控權,社區權益易被邊緣化。 三、建築經理公司(代工業者+主導者) 建經公司可能是建設公司的另一種變形。雖然名義上強調「續建機制」,但事實上其保障機制常與實質續建能力脫節。許多建經公司並不自行施工,而是與他人再分包,甚至與建商行為幾無區別。誤認建經公司為中立者,常讓地主陷入假保障真統包的陷阱。 四、顧問公司(知識提供者、全案管理者) 顧問角色是整合各方、預判風險、規劃策略的核心。他們負責分析法規、掌握時程、釐清契約、協助溝通,從政策到技術皆能參與規劃,是最值得在初期引入的智慧中樞。唯有先由顧問協助確立方向、完成團體協商,才能有效提升社區整合效率,減少鄰里對立。 所有橘子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都市更新的統包交由任何單一廠商,都是風險極高的決策。若把整體計畫、資金調度、設計規劃、建築施工甚至物業管理等交由同一單位主導,地主不僅失去監督力,還可能被合約綁死於不利條件。 正確的做法,是採取專業分工、分階段導入、角色制衡的策略,並在最初就由顧問團隊協助地主完成: 社區共識的凝聚 團體契約與內部約定的建立 合理選商與評選機制的設計 各階段進度與成果的審查與控管 這就像組織一支社區棒球或籃球隊,最先找的不是球員,而是一位懂規則、有經驗的「教練」。沒有教練,哪怕隊員再多,也只是散兵游勇。難道我們會讓一群沒有受訓的菜鳥,直接上場比賽甚至出征戰場嗎? 對的起點,才有對的結果 許多社區一開始就急著找建商、畫藍圖,結果搞得鄰居不合、地主互猜,反而破壞整合氣氛。其實,地主的善意若無明確制度約束,在他人眼中常被誤認為圖利行為,誤會頻生。 應該做的,是先引入真誠分享經驗的顧問團隊,建立制度與契約保障機制。這樣,不但能讓貢獻度高的地主獲得更多保障,也能把檯面下的疑慮,轉化為檯面上的誘因,形成團結穩定的社區氛圍。 社區內部先做好制度設計與自主管理,再集體面對建商、建經公司等外部單位,就能取得談判主導權。如此一來,不再是被統包業者擺布的棋子,而是有自主選擇權與議價能力的主人。 結論:先找顧問當教練,再談合作的球員名單 都市更新從來就不是一場單打獨鬥的比賽,而是專業團隊的長期接力。前期導入顧問團隊,就像選對了教練,能夠指引方向、安排戰術、協調各方、預防風險。後續才引入都市計畫技師、都更推動師、建築師、結構技師、地政士、會計師等人才進場,共同完成分工合作。 別再當冤大頭,也別幻想建商或建經公司會免費幫你整合,他們不欠你,反而有可能在合約裡安排各種「利己條款」。地主們可以選擇當「癩蛤蟆」,也可以羽化成為「彩蝶」,關鍵在於選對起跑點、建立對的合作模式。   都更危老 選教練比選商更重要! 歡迎加入站長的LINE,共同點亮一根蠟燭: 歡迎加入「都更之家」共學! 站長的都更良心書:如何創造都更多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4487?srsltid=AfmBOooGxI-BX3b3qwHck9uoT7xnD4QuooGF9fu-U5pqoNO-S6bfdw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