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都市更新現場,常見的並不是熱烈合作、攜手共榮的畫面,而是各種爭執、拉鋸與漫長的等待。從街頭口角到會議室對罵,從里民大會上的吵架,到法庭訴訟的交鋒,整個過程讓人身心俱疲。這一場場拉鋸,若從現實角度來看,不論打贏打輸、說得過說不過、告得贏還是輸,最終真正獲利的,往往不是地主社區,而是站在場邊、提供專業服務的人。 打架靠體力,吵架靠嘴力,鬧上法院靠腦力,但這一切最終都得靠財力支撐。都市更新就是這樣的過程。從最初的整合、規劃、設計,到後續的法律攻防與重建執行,每一階段都有一批「專業人士」穿插其間。都市計畫顧問、建築設計團隊、不動產估價師、法律顧問、財務顧問、建築經理人等,無一不是拿著業務合約在各自分食這場「更新大餅」。 然而,對地主而言,卻是一場看不見終點的等待遊戲。原以為重建能改善生活、增加財富,似乎趕快選商,交給某某建商或建經公司,就可以馬上完成老屋重建,但真相往往正好相反。現實是,每年開不完的說明會、談不完的共識,甚至可能因為部分住戶的反對而卡關數年。若不幸走上司法程序,雙方各自聘請律師,訴訟拉鋸3至5年都是常態,這段期間裡,社區生活品質持續惡化,屋況持續老化,原本該迎來的租金收入與財富提升,通通被「時間成本」侵蝕殆盡,財力雄厚的建商也因為利息成本和人事成本,被拖到喘不過氣,幾乎奄奄一息。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經濟模型來看這個問題:假設一棟老屋市值1000萬元,每年可以帶來25萬元租金收入,重建後的新屋價值可提升至2000萬元,年租金也會翻倍至50萬元。看似只是價值翻倍,但若社區遲遲無法完成都更,每拖延一年,就等於少賺25萬元的租金收入。這25萬元佔老屋價值的2.5%,若重建案卡關5年,就代表地主實質損失了約125萬元的潛在收益。 這還不包括因老屋老化產生的維修費、漏水問題、居住安全風險等隱性成本。當一個社區的更新案延宕越久,居民的生活品質與建商財務狀況越容易被拖垮,但對於規劃公司、設計單位、律師團隊而言,這些時間拖得越長,業務量反而越穩定,收入也越持久。甚至有些專業者,表面在幫忙促成共識,實則不斷藉著開會、修改圖面、追加意見稿、鼓勵興訟來創造「專業服務」的利潤機會。 面對這樣的困境,唯一的解方,就是地主們主動成立「都市更新會」,由地主共同組成合法的團體,自行整合、自主主導、集體決策。**「先整合、後選商」**是避免被外部牽著走的唯一策略。當地主團結一致,掌握主導權、凝聚共識,就能理性選擇合作的建商與專業團隊,訂定合理的條件與分配方式,有效減少爭議與外部操弄的空間。 都市更新不該是少數人操作的資源盤整,更不該淪為專業者的「長期飯票」,更不是讓政府資源不斷付出,無法解決地主自己的整合問題,只能成就假藉輔導而占盡商機的利益者。真正的整合問題,其實有一定的SOP可遵循,政府若把資源用在對的方向,鼓勵地主自行做主、團結整合,待整合後才可以減少建商或營造廠等等專業者的投入成本,才能把握重建時程,爭取最大的資產增值與生活品質改善。反之,若遲遲無法整合,內耗不斷,不但讓社區停滯不前,更讓每一位居民和開發商都陷入時間與金錢雙重流失的惡性循環,政府更是當了會花錢不會賺錢的冤大頭。 結語: 都市更新,不是打贏一場吵架,也不是請到最會辯的律師;而是社區居民能否團結整合、共同做主,爭取屬於自己的最大利益。成立更新會,由地主主導,先整合再選商,建商人人有機會來爭取,才是真正能減少耗損、爭取時間效益、創造公平成果的根本辦法。否則,在專業人士各取所需、時間一拖再拖的狀況下,最終的贏家,永遠不是社區,而是坐等收費的外人。 社區整合有一定的SOP和流程,千萬別一步錯步步錯。歡迎與台灣都更權益促進會共同學習,應用最佳的解方,為自己的老家善盡一份最強大的力量。  歡迎加入站長的LINE,共同點亮一根蠟燭: 歡迎加入「都更之家」共學! 站長的都更良心書:如何創造都更多贏!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94487?srsltid=AfmBOooGxI-BX3b3qwHck9uoT7xnD4QuooGF9fu-U5pqoNO-S6bfdwzE
|